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颖心:探索面向碳中和的绿色建筑“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王秋蓉2022-04-29 13:29

我国建筑行业将如期实现碳中和

 
在全球范围内,建筑业占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含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约为21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建筑行业如何快速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实现深度减排,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议题。
 
“如果想要解决碳排放问题,那么建筑行业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大规模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朱颖心说。
 
伴随我国城镇化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的碳排放比重将在一段时间内上升。在“双碳”愿景目标之下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需求,这具有极大的挑战。
 
朱颖心认为,我国建筑领域要实现碳中和,有两大关键路径。一是减少建筑用能需求。合理引导建筑用能方式、降低能源需求,是实现建筑行业碳中和的关键。从设计方面,利用建筑保温、被动式设计,善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依靠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可以降低供暖、空调、照明、热水、炊事等用能需求。
 
从技术方面,要实现部分时间、部分空间可调式的供暖、空调、照明系统,并且进一步发展局部供冷/供热、个体化供冷/供热的设备,不仅能够满足室内人员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跨学科合作,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才能实现个性化个体化环境控制,降低建筑用能需求。
 
从用能方式上,需要从现在开始,全面实现建筑电气化,挖掘可再生能源、天然能源、余热废热的利用。尽可能推动太阳能热水器、被动式太阳房、热泵热水器和低温空气源热泵的研发和应用,推进炊事、生活热水与采暖等建筑用能电气化,逐步淘汰天然气、燃油在民用建筑中的使用,才能逐步降低建筑碳排放,为全社会实现碳中和助力。
 
朱颖心特别强调,“建筑行业要降低碳排放,全面电气化是趋势,也是关键。”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都要逐渐实现从供暖、炊事、照明、生活热水等全面电气化。其中,供暖、生活热水和炊事电气化是主要任务。目前全国城镇集中供热主要采用热电联产、燃煤锅炉和燃气锅炉三种方式。
 
未来,采暖用燃煤锅炉和燃气锅炉都要被淘汰,而由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天然能源、电动热泵等提供供暖和生活热水。另外,厨房用能电气化还是具有较大挑战,目前大家还是不习惯用电炊具做饭,未来需要提升大家对电炊具的接受度。“很多农村地区的炊具电气化替代率比城市更高。实际上,我自己家中炊具的电气化替代率已经超过80%了。”朱颖心说。
 
二是要提高用能效率。在既有建筑面积中还有很大比例的传统建筑有很大的节能潜力,而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又面临投资大、成本高等巨大市场障碍。推动建筑的绿色运营、提升建筑的用能效率,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在我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中,90%以上集中在设计阶段,而获得绿色运行标识的项目占比却不足6%。可见,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运行脱节问题突出。针对该问题,朱颖心认为,绿色建筑涉及项目策划、设计、建造、验收、运行、管理、改造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应成为一个有机体,由第三方团队进行整体统筹、提供服务。
 
目前由于大部分绿色建筑设计、施工与运行都是由不同团队负责,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这些传递环节中容易丢失,所以在建筑运行中也就得不到有效实施。而且建筑运行的实际情况复杂多变,如果缺乏专业团队,也难以实现绿色运行。为此,我国高校要尽快从以往的只注重设计施工的人才培养,转向绿色建筑综合运维的人才培养,这是影响建筑能否实现绿色运行的关键。
 
朱颖心还建议,应大力推广基于“部分时间、部分空间、局部与个性化”的室内环境营造和用能方式,营造低碳健康的室内环境空间,这也将大大降低用能需求、提升用能效率。即在同一个空间,可以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实现不同的局部环境营造。比如,商务写字楼、体育场馆、学校、商业综合体等都会出现不同空间用能需求不同的情况。应该在设计中体现个性化服务的原则,既可以降低能耗,又能提高舒适度。
 
朱颖心认为,在各行各业都全面行动的大趋势之下,我国建筑领域将如期实现碳中和,不会晚于其他行业。如今我国绿色建筑既有标准,也有技术,只是亟需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和投入,实现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比如,各地政府所有办公设施、公共建筑可以率先达到绿色建筑设计一星级标准,部分城市发挥优势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在碳达峰行动方面做出示范。
 
朱颖心介绍,《“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列出了九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把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实施建筑电气化等作为重要的举措,并给出了“十四五”期间建设0.5亿平方米以上的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以及对3.5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等定量指标。这个发展规划的内容与上面谈到的内容完全契合。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