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大省如何走好转型路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马梅若2021-09-07 11:44

  近期,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地方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近期密集出炉。根据各地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上海、北京等多地提出力争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各地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陆续披露。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大部分省级地方政府已将碳减排纳入其最新政府工作计划或五年规划,但鲜有省份制定了具体的目标。我们认为,碳排放行业或煤炭开采业务规模较大,且财政和国企实力较弱省份的低碳转型将面临较大压力。”穆迪助理副总裁、分析师袁人杰表示。
 
  区域间减碳压力差异明显
 
  在国际层面,工业革命以来,大部分碳排放来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能源贫困是经济贫困和发展不平等的一个重要体现。收入水平差异使得发展中国家碳减排的价格弹性系数较大,即同一水平的碳价带来的减排量较高,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碳价应该比发达国家低。不过,碳价的差别也容易导致高排放的行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进一步失衡。
 
  在国内层面,不同行业与地区之间的减碳压力差异明显。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我国北方地区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更大,产业结构偏重,转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更可能通过购买碳排放权达到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目的。“从地域来看,我国化石能源供给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格局,碳减排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影响也不容忽视。”彭文生表示,“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份的财政收入对采矿业、电力行业的依赖度较高,说明其更容易受到减碳的影响。”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也提到了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时,区域发展面临的平衡问题。他表示,目前我国高收入地区的能源产出强度低于低收入地区,研究结果显示,在碳中和过程中,可能会让低收入地区承担更多减排任务。山西、内蒙古等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地区,将面临主体性产业替换的挑战,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等高耗能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积极探索多路径减碳
 
  专家表示,不同地区的行动方案应因地制宜。例如,浙江、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可在探索新能源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四川、福建等森林覆盖率较高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生态碳汇
 
  而对于山西等传统能源大省而言,探索能源转型的新路子,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协调好经济增长,是其绕不过去的“必答题”。对此,多位专业人士也给出了建议。
 
  “构建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的集成性对策”,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耿涌针对传统能源大省提出的建议。他表示,像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要构建战略资源动态数据库,合理制定再生资源的税收政策,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建设,科学评价固废资源化的节能减排效益,以破解先污染后治理困局。
 
  山西能源学院院长梁卫国认为,对山西来说,能源供给要从以煤炭为主向煤、煤系气、可再生能源统筹协调发展。未来,山西要摆脱“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以构建节能环保、新能源、光电产业和生物基新材料等标志性产业集群为契机,通过变革煤炭开采方式向绿色智能时代迈进,创新煤炭利用方式,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纠正运动式“减碳”。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能源转型是关键,也是必然。山西等煤炭资源大省应该加强研究区域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的集成性对策。在专家看来,超出目前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减碳行动同样不可取。
 
  “今后10年是一个关键过渡期,也是非化石能源和终端用能结构的加快调整期,煤炭市场将出现实质性变化。要尽可能利用现有存量产能,争取为能源和经济转型有所积累,促进经济结构尽快调整,在工业、建筑、材料等领域的低碳创新方面争取先机。”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周大地认为。
 
  此外,要尽快夯实基础数据建设,拆分具体的转型目标。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建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前提,是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只有在可靠的数据基础上,才能确定总量目标、分解减排任务。同时,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框架下,明确减碳方案,保证各地的碳中和目标与国家及区域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
 
  彭文生则提出,要从全国一盘棋角度统筹考虑。例如,可发挥财政作用,将征收的部分碳价收入转移给传统能源大省,防止其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影响民生和债务偿还,同时还可支持这些省份产业绿色转型,进行产业低碳、去碳化技术研发,以促进碳减排。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