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行业路径:以发电、工业和交通运输为重点

文章来源:嘉实基金ESG研究部2021-04-28 10:05

 以发电、工业和交通运输为首的高排放量行业占中国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以及公路运输和工业能耗的电气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败。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发电行业:向可再生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发电行业脱碳的关键,并能够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预计到2060年电力总需求将达到目前的3倍,更加表明了脱碳在发电领域的重要性。目前,公共设施规模的太阳能和陆上风力发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已与燃煤发电成本基本持平,使得太阳能和风电的大规模铺设在不久的将来更具成本效益(图3)。凭借在全球太阳能供应链中占据的领先地位,中国大可从中获益。2019年,全球68%的太阳能多晶硅和90%以上的硅锭/硅片产自中国,中国排名前五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总计高达68%。此外,中国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领域的投资高居榜首,拥有三分之一的全球可再生能源专利。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图3. 中国太阳能和陆上风电的平准化电成本(LCOE)达到燃煤的电网平价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来源: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嘉实基金ESG研究部来源: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嘉实基金ESG研究部

  有鉴于飞速的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几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持续攀升。根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将增加6亿千瓦,太阳能和风电分别增加3.5亿千瓦和2.5亿千瓦,中国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将进一步降低。从中期来看,到2030年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化石能源发电占比需降至50%以下。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从长期来看,要实现净零排放,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的装机容量占比需达到81%。我们预计在可再生能源的转型过程中,将加速催生更多的投资机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交通运输:过去几年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电动汽车(EV)价值链的领军者。尽管交通行业仅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9%,我们预计中国仍将继续保持EV增长势头,并努力推动交通运输系统的电气化。中国新中产阶级的需求以及电气化技术的降本和进步将助推这一进程。为了实现“30/60”碳排放目标,新能源汽车在公路运输车辆的渗透率须在2030年达到20%,2040年接近70%,2050年达到90%,2060年几乎实现100%电动化。依照今年早些时候修订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预计中国将继续大力支持新能源车型的研发,并通过48V轻混系统、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和小排量车型等技术显著降低油耗。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工业:过去十年间,中国为提高能源效率付出了巨大努力,其中工业部门贡献卓著。除了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电气化,氢工艺等尖端技术也有望为工业领域的脱碳做出巨大贡献。倘能加以有效利用,氢工艺可在钢铁业、化工和高温熔炼等行业中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对于中国的脱碳进程至关重要(图4)。提高CCUS技术的渗透率,进行工艺优化,推行节能改造举措,将极大地助推中国的工业升级,为脱碳进程释放更多潜力。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图4. 中国工业和工业废料产生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来源: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EDGAR、FAO、高盛集团、嘉实基金ESG研究部来源: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EDGAR、FAO、高盛集团、嘉实基金ESG研究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