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的大国担当 碳中和的中国速度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网王一莉2021-03-10 20:07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
 
——题记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在面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节点,我们要理清思路,在目标阶段要加强对经济结构、排放结构、气候条件与社会文化有巨大差异的不同地区的引导,制定适合自身特征的碳达峰目标和寻找实现碳中和愿景的路径。与一些早已实现碳达峰、再经历60-70年时间从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速度更快、力度更大、任务更艰巨。
 
据估算,碳中和目标实现,我国需要在未来40年内投资70万亿人民币左右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七个领域,在国家层面上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是否有科学的、合理的、有序的市场化引导,会直接影响资本是否可持续长期投入。因为资金投入期间存在金额体量大、收益回报长、风险因素多等客观因素,所以严重制约了资金的流入。为助力解决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实现过程中的主要障碍,需要为政府与市场的各参与方创造良好的创新工作环境,提供可参考的先进范例,引导有限资源在不同阶段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投入。因此科学地谋划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个保护地球,造福后代的巨大工程面前,我们要摸清底子,并且要像人口普查工作一样细致,容不得半点含糊。真正摸清每个耗碳环节、碳排环节,不留死角。碳中和的本质是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各个行业及各个领域的碳排放问题,涉及碳排放的领域及行业数不胜数。据了解,6桶油5大电力有效指标先后公布。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和中石化初心担当,在业内引领“零碳使者”,国电投2023年碳达峰,中石化也达峰在望。全国碳市场启动运行后,尽快纳入电解铝、水泥、钢铁、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并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尽快过渡到总量控制下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市场,为碳中和目标做坚强有力支撑。此外,碳汇在现货市场启动后,尽快研究碳金融产品推出的路线图,尽早启动碳期货等衍生品市场。金融部门加强监管,为全社会碳排放控制建立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基础市场,发出清晰的碳价信号,降低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成本。
 
在进行系列调研和总结后,还有几点个人建议。
 
首先,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由上海代表国家碳中和愿景建设签署“一带一路”碳公约(全球性)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碳公约(国际区域性)。
 
其次,加快建立国家碳普查常态机制,从宏观到微观完成城市碳达峰与碳中和年度评价,企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年度评价,碳中和年度先进实践汇编。望以国务院参事室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应对气候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建设平台组建“碳中和研究中心”,启动《中国城市碳中和年度分析评价报告》和《中国年度优秀碳中和实践报告》年度编制工作,支撑政府和企业的碳中和实践目标落地。与国内外各领域智库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网络,成立专注于我国碳中和愿景目标实现的研究发展机构,例如:多领域智力整合机构、重要实践和成果的分析评价机构、先进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推广机构等。建立全国碳市场数据信息平台,确保数据及时准确与权威行,实时全面披露相关数据,助推全民碳减排攻关。建立碳中和链(企业上下游能源供销关系)多方上报核查监管和区域权威统计奖惩机制。建立数字化、精细化、市场化、智能化的综合性碳计量管理体系,全面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考核评价。
 
最后,鼓励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联合实体产业于核心技术优势企业,共同打造高端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大“节能、减排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把一批技术过硬,能源消耗极低、碳排放低的技术迅速推广应用,相关政府部门应重点给予支持、奖励、减免税、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并且加大碳金融产品创新和市场监管。以高端环保装备产业链为主导,全面做大做强环保产业,为治理环境污染“碳减排”提供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助力“碳中和的中国速度”。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