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石油石化如何“绿动”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碳交易网2020-11-19 10:31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明确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改变,甚至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北方采暖在尝试“以气代煤”“以电代煤”,交通领域在探索“以电代油”“以氢代油”……一种能源被替代,可能不是资源的枯竭,而是新技术带来的颠覆或替代。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碳中和不等同于碳的零排放而是排放多少碳就做多少抵销措施。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成为石油公司的不二选择。在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的过渡中,石油公司除了转产低碳产品外,加快发展天然气,促进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海上风电项目,积极投身地热、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也是大势所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稳油增气”下“减油增化”?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油品供应商纷纷转型大战化学品,石化延伸产业链产品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随着气候与环境治理问题成为社会共识,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石油的流向,目前仅有35%进入化工产业链。中国化学品的需求占全球50%, 有一多半需要进口,化工是进口花外汇的大产业之一。锂电池价格每年以15.5%速度下降,对交通等高端能源需求影响最大,石油干什么去?另外,碳是宝贵的材料制造资源,而不完全是能源载体,未来石化必须延伸产业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冲击了油气行业。如何在疫情常态化条件下看清世界油气发展的态势以及制定相应的发展方略,是一个需要全行业深入思考的问题。10月31日,2020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和第六届西部油气论坛分别在北京和成都开幕,来自能源领域的政府管理者、企业经营者、科研工作者群策群力,为统筹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能源安全、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庄重承诺贡献智慧和力量。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根据2020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发布的《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革命取得明显进展,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世界绿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我国将坚持能源消费总量适度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增强多轮驱动、多元供应的协同保障能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疫情发生后国际油气市场需求锐减、原油价格下跌,油气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受到严重考验。”在第六届西部油气论坛上,院士专家学者等围绕“世界油气情势与中国方略”这一主题,积极分享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赵正文认为,“在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压力下,油气产业应该寻找机遇破局突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油气产业在大数据、新基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利好条件下,迎来了众多发展机遇。说明我国油气产业在不稳定的环境下,依然可以稳定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则认为:“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在短期内仍然存在油气供应短缺问题。对国家来讲,明确要求今后2035年甚至是到2050年,油气行业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加强勘探开发,增加和保持油气产量和供应链,丝毫不存在油气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或者什么东西要取代油气,我认为对外依存度决定了不存在这个问题。”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当前,世界能源进入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中国能源生产石油、天然气、煤炭、新能源分别占7%、6%、69%和18%。”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认为,我国未来要构建油气发展新格局,一是需要稳油增气,二是油气跨界融合发展,三是要加强智慧油气和智能油气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建议:“自习总书记提出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战略后,今年又提出了碳中和承诺。对中国来说,必须要建立低碳、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面对疫情下油品市场低迷整体利润下滑,“减油增化”成为石化企业的一种选择,但受当前技术所限,短期内产品结构调整空间毕竟有限,延伸石化产业链,让更多的石油资源通过深加工为化工新材料得以增值,成为更优选择。可以预见,未来的化工市场将迎来一场更为激烈的大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限塑”“禁塑”提档升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化工产业布局继续向规模化基地化发展,行业需更多生产绿色可降解化学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据统计美国人均乙烯的消费长期保持在80公斤左右,而我国2018年人均乙烯消费才接近35公斤。较低的人均消费水平,决定了我国轻烃和芳烃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下游加工产业对高端轻烃、芳烃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内部竞争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高端轻烃、芳烃产品上,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都瞄准了中高端新材料市场。中国企业如何提升“市场免疫力”和“危机管理”能力?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限塑”已在60多个国家实行。我国自2004年开始鼓励降解塑料的推广应用,2008年开始实行“限塑”。近几年法规措施不断趋严,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分阶段(2020、2022、2025年)限制、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产品的行动目标与措施。在今年11月5~6日召开的2020轻烃与芳烃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寿生介绍,目前,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对于塑料污染的治理和塑料的循环利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已经出台了并且还要出台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和政策措施。石化行业作为合成树脂生产的专业部门,一定要为塑料行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因为只有我们具有从分子层面上改变物质性质的本领,我们行业一定要通过技术的力量,通过化学的方法、物理的方法和降解回收的方法,为彻底解决塑料的污染和循环利用问题做出我们的努力。我们相信,人类既然可以发明塑料,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塑料污染和循环利用的办法。在这方面,中国要力争走在世界前列。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全球碳排放

  每年国内生物降解聚酯PBAT需求量有望突破1000万~1500万吨。有关专家认为,新材料化学品创新提档升级是化工包括塑料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李寿生所说,轻烃与芳烃产业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优势化工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严格的“限塑”“禁塑”令下,轻烃与芳烃产业正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和复杂的发展形势,开发应用可降解塑料势在必行。随着全球抗疫、消费升级等全面实施,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速。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此外,化工园区是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方向和典型标志。当前,全球石化产业价值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世界主要石化产业大国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优势的培育中大力推动化工园区的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近日召开的2020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李寿生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化工园区蓬勃发展,以园区化为方向的全行业布局正加速推进。“十四五”,我国化工园区要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寻求五个新突破。石油化工园区集聚化、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优势正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至2019年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区共有676家,其中国家级园区57家,省级园区351家,全国已形成产值超过千亿的超大型园区14家,较“十三五”初期的8家增加了75%,500亿到1000亿的大型园区33家,虽然超大型和大型园区的数量仅占我国化工园区总数量的7%,但二者的工业总产值却占化工园区工业总产值的近50%。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随着全球抗疫,舒适化学和生命化学研究正加快成长。近日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院士曾强调过生命化学工程概念:化工创新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注重巴斯德模式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础研究和牵引技术,将化工与生命科学结合,研究生命化学工程,推动人类社会的新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可再生能源要“挑大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石油石化企业争相进军清洁能源,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太阳能、风能、地热等都是可再生的清洁环保能源。在技术进步与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太阳能和风能成为近年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国际石油公司对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投入虽有反复,但近两年明显加大投入,通过资本运作快速进入市场,借助与领先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我国石油公司积极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同时,与其他能源企业合作,发展氢能、地热,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油气工业持续发展需要‘三个跨界’融合,即风光热与油区融合、油气工业与氢能融合、油气与新材料储能融合。油气工业里有工业余热、地热,也涉足太阳能和风能,都可和油气融合发展。”在西部油气论坛上,邹才能介绍,氢能是不可忽视的能源革命“灰犀牛”。我们有石油工业、天然气工业、煤炭工业,未来需要构建氢气工业,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利用,油气工业与氢气工业都非常重要。现在制氢有多种渠道,汽车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用氢途径。我国从2012年开始氢能利用取得了成功进展。预测今年全球氢产量将超过1万亿立方米,我国将达到3000亿立方米,将超过天然气。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根据2020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到2050年,预计氢能会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达10%,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3000万辆,氢气需求量6000万吨,进入氢能社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介绍,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汽车转型共同聚焦低碳化和绿色化,氢能是实现这两大转型共同的支撑。一方面,世界主要的汽车公司在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上都制定了自己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些重大技术突破的速度超出了产业的预期。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氢能作为重要的未来替代性的能源,纷纷制定了氢能源、氢产业、氢经济、氢社会发展的战略和路线图。现在看来,我们已距离氢的全面应用越来越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表示:“氢能产业现在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能源媒介。”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也表示,当前氢能已经成为国际能源一个热门话题,但我国发展氢能源要合理务实规划设计和标准,要明确方向防止盲目性。李毅中还认为,废氢回收是最现实的,尽可能回收。发展氢能源在技术上需要抓紧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研发攻关特别是产业化。要开展工业含氢尾气中氢的回收、提纯和利用。同时严格控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黄河流域等煤化工大省更要注重节约用水。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不管氢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否挑起大梁,今后油气将与新能源储能融合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推动大规模储能技术发展及成本下降,为风光电储能和传统油气的多能互补、多网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形成多元供应体系,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清洁低碳发展。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新技术、新模式促使交通、能源、通信三大产业交叉融合,改变了传统能源生产端与消费端各自分立局面,大幅提升了能源系统效率,推动形成了新型能源生态系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2020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致辞中说,中国正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历史交会点,统筹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能源安全,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能源绿色转型。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高层视点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高端技术成竞争制高点 创新需快人一步高人一筹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 李寿生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最关键五年,将是产业结构由量变到质变提升、创新能力由起飞到领航、行业绿色发展和数字化两大转型发生根本变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走向更高市场化水平的关键五年。我们面临形势的不确定和挑战性极其严峻、极其复杂。轻烃与芳烃产业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性产业,既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又是化工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又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形势,既有市场需求的高端缺口,又有低端过剩的现实隐忧,它的发展是石化行业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生动体现。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对“十四五”期间轻烃与芳烃的发展有四点原则性建议。一是要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指导意义的发展规划。二是要加大行业创新力度,力争在高端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要加大领头羊企业的培育,尽快形成一批有创新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群。四是要在合成树脂绿色发展技术上,努力做出我们中国的贡献。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乙烯产量2628万吨,当量消费量达到5436万吨;丙烯产量3288万吨,当量消费量达到4230万吨,芳烃(苯、甲苯和对二甲苯)产量3594万吨,消费量5308万吨,其中,对二甲苯是国内消费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也是市场缺口最大的品种。总体上看,我国轻烃和芳烃市场仍然供不应求,供需差距较大。轻烃和芳烃供需双方不仅数量差距较大,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高端产品缺口很大,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技术短板的矛盾十分突出。从市场长远发展分析,我国轻烃和芳烃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下游加工产业对高端轻烃、芳烃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内部竞争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高端轻烃、芳烃产品上,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都瞄准了中高端新材料市场。如何在如此错综复杂的供需环境下,制定好轻烃、芳烃的发展规划,引导好全行业项目导向、投资方向,对于推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轻烃和芳烃行业要下大功夫,切实按照市场需求,按照行业发展基础和条件,把这一指导全行业发展的规划切实编制好。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十四五”期间,化工新材料将是行业技术竞争的一个制高点,而高端轻烃、芳烃产品的技术创新将会是制高点中的一个焦点。轻烃和芳烃的创新,既有产品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的总体要求,又有不同市场、不同需求、不同技术的特殊性能,既有轻烃、芳烃工艺技术和设备装置的创新,又有催化剂技术的不断改进,既有茂金属、α烯烃、芳烃等高端产品的激烈竞争,又有煤制轻烃、芳烃新技术的同台竞争,既有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又有跨国公司的比肩较量。因此,“十四五”期间,行业创新一定要加大组织力度,将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有生力量组织起来,围绕行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力争取得一批高端技术突破,形成一批有水平、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和研发团队,为全行业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发展取得“快人一步、高人一筹”的领先优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在“十四五”发展中,加快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头羊企业,是我们行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项紧迫战略任务,在轻烃、芳烃产业的发展中,我们也要下大功夫,加快培育一批有产品优势,有技术特色,有成本水平的领头羊企业,特别是要下功夫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烟台万华、恒力集团、金发集团等一批有实力、有基础的企业,在高端技术、特色技术和专有技术水平上再上一个台阶,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上,在产业链的上下游结合中,形成一批新的优势,增加一批新的增长点。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今年正值中国“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启动之年。“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绿色安全发展、企业竞争力培育和经济效益升级等行业核心竞争力五大重点,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极其严峻复杂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新发展,行业销售收入和增长质量取得了新的提升,石油化工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一批领先世界水平的技术得以突破,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行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明显加快,高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行业体制改革沿着市场化方向不断迈进,改革开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企业活力显著增强。据初步统计,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行业经济运行产生较大波动,但“十三五”期间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仍将达到3.19%。从三季度末的数据看,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回升明显加快,国内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层出不穷。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石油和化工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应对疫情既是对我们全行业和企业的一次大考,也是对行业和企业的“市场免疫力”和“危机管理”能力的一次全新考验,更是对全行业和企业战略创新能力、应变组织能力和产品结构调整能力的一次重大机遇。在这次大考和重大机遇面前,全行业都面临着要么“逆势而上”,要么“顺势倒下”重新洗牌的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的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建设化工强国 必须走好自主创新之路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 何盛宝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近年,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石化行业新增产能集中释放等因素影响,全球化工行业利润下滑,形势严峻。全球石化行业采取多元化、高端化、差异化策略,采取行业整合、基地化布局、跨行业融合等措施,积极应对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我国是世界化工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19年我国合成树脂产能8595万吨,合成橡胶产能643万吨,合成纤维产能6553万吨,三大合成材料产能均居世界第一。乙烯产能从2000年的445.2万吨增至2019年的2837.0万吨。单套规模达到80吨/年以上的蒸汽裂解乙烯装置有13套。2019年聚乙烯消费量达到302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左右。乙二醇消费量1647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4.9%。聚丙烯消费量2571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2.6%。同时,中国是世界化工产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国家:未来全球化工产品需求增长绝大部分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其中2/3来自亚太地区,中国占到了全球增量的50%以上。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进口国,以乙烯产业链为例,当量乙烯进口量占全球当量乙烯贸易量(3100万吨)的80%左右。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目前,我国化工行业发展面临几大新挑战:产能快速增长,竞争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显著。随着浙江石化等民营企业和未来几年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外商独资企业新建项目投产,我国化工市场将逐步形成国有大型石化企业、煤化工企业、民营石化企业、地方石化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进口产品多主体互动竞争的供应格局。同时,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新增产能集中释放等因素影响,我国化工行业将面临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的严峻形势;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石化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以乙烷为原料低成本进口乙烯下游产品对化工市场的冲击仍将继续;部分技术依赖引进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安全环保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执法监管趋严,企业生产压力持续加大;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带来深远影响;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化工市场影响日益显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我国化工企业生存环境将日益严苛,但我国不仅是世界石化产品生产大国,也是石化产品进口大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品消费市场这个基本判断不会变。进口多既有产不足需的原因,更是进口产品性价比高或无法替代的无奈。在市场化全球化的时代,若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技术创新支持能力至关重要。摆脱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出路只有依靠技术创新,通过创新,推动我国化工产品走向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提供满足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高端化工产品仍将是化工的出路希望所在;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所需,加快短板化工产品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围绕5G等新基建所需,推进化工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市场供应量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市场对产品的质量、品种和功能都将有更高、更新和更个性化的要求,需要研发更多特色化、高端化、功能化新材料。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在市场全球化时代,如果不能够顺应环境变化,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而适应环境需要的新竞争力是速度、创新、高品质和低成本。若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技术创新支持能力至关重要。我国化工行业必须向由大到强、由技术依赖引进向技术实现自主、由资源深加工的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由管理的粗放阶段向精细阶段发展。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要更加重视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难题,行业企业充分响应国家政策法规要求,把创新作为我国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助力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的转变。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