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碳税”迟迟不落地呢?

文章来源:易碳家期刊碳交易网2014-08-14 15:33

上月中旬,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以39票赞成、32票反对通过废除碳税的系列法案,宣告了自2012年起实行的碳税法案在澳大利亚正式被废止。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认为碳税每年给澳大利亚企业造成90亿澳元损失,但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微乎其微,废除碳税后,企业市场成本将减少,竞争力将提高。对此,《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澳大利亚这一做法给国际社会就全球变暖问题协调各国政策的努力带来了沉重一击。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化学工业是消耗化石燃料的大户,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总量大,碳税一旦开征,将对全行业带来巨大影响。在国内,支持和反对碳税的声音一直未断。那么,这件事请对正在酝酿出台碳税政策的中国影响几何?上周中国化工报记者对业内专家进行了采访,他们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征收碳税是国际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政策。据易碳家了解到,欧洲是碳税改革的主导力量,20世纪9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碳税改革,芬兰于1990年最早实施碳税政策,截至2012年,欧洲已有15个国家实施了碳税。美国部分城市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开征碳税。目前亚洲还没有国家实施碳税,但日本和韩国对碳税的研究也已经历时20年。在碳税的推行过程中,由于各国对于碳税的认识并不统一,也没有达成全球性的碳税或碳交易计划协议,碳税制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特别是近几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一些国家正设法推动制造业发展以提振经济走出疲软态势,因而代价高昂的碳排放限制措施步履维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我国的碳税政策正在酝酿之中。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曾表示,财政科学研究所在碳税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他认为从理论、政策、技术层面上中国开征碳税有很大可行性,碳税或将在“十三五”中期出台,税率初步设在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0元,此后再逐步提高。碳税的征税对象一开始主要针对煤炭、原油、天然气,计税依据为能源消耗量,而征税环节放在消费环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认为,尽管碳税政策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一直存在争议,但主流的意见还是支持碳税的征收。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同时资源禀赋又是富煤贫油少气的状况,中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面临巨大压力,采取措施抑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也是我国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需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对于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的石化行业而言,碳税政策一旦实施将会带来巨大影响,石化行业必须高度重视。”顾宗勤强调。根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作出的推算,如果按2012年的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11.1亿吨、并以不变价格计算,碳税10元/吨时,全行业碳税总额达111亿元,占化学工业总产值的0.11%,占化学工业利润总额的2.9%,影响尚可接受;碳税100元/吨时,全行业碳税总额达1110亿元,占化学工业总产值的1.1%,占化学工业利润总额的29%,影响相当可观。因此,碳税的影响需引起行业高度重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北京万企龙节能低碳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文堂认为,尽管澳大利亚碳税政策的退出会对其他已经实施碳税的国家产生一些影响,但对中国而言,实施碳税政策依然十分有必要,其意义不在于税收本身而在于它所传达的政策信息。据易碳家了解到,碳税的推出可以提高石化企业对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视程度,并能促进企业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进而实现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升。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碳税的征收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化工产品大多处于消费链的中段,对行业和企业而言,成本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利润的减少,反而会促使企业加强能源管理、提升能耗水平。尤其是实施初期,税率会比较低,对石化企业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并不大。。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专家普遍认为,碳税的实行是大势所趋,而如何执行倒是政策制定者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如何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政策环境,让各个企业站在同一平台上来缴纳碳税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据易碳家了解到,我国与欧美地区的能源结构区别很大,煤炭在化工企业的生产中所占比例较大,与电力、蒸汽、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相比,煤炭的计量本身就比较困难,加上众多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小企业,如何准确计量和监管他们的碳排放存在一定难度。(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