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国
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重点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金融服务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立足省域实际,加强与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密切协作,构建完善金融服务美丽四川建设的政策框架,推动金融机构不断丰富
绿色金融产品谱系,提升
绿色金融服务质效,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四川建设。
金融服务美丽四川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夯实金融服务的工作机制
一是构建“1+N”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人民银行省分行与省委金融办双牵头、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参与配合的绿色金融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制定并发布金融服务美丽四川建设的“1+N”政策支持体系,以《四川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工作方案(2024—2026)》为指南,配套出台“金融服务美丽四川建设十大重点工作举措”“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等N个系列文件。
二是深入实施绿色金融专项行动。结合四川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明确年度绿色信贷投放目标任务,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美丽四川建设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为1.9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自2025年起,修订绿色贷款统计内容,调整绿色贷款认定标准,因此,2025年绿色贷款数据与之前年份数据不可比)。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贷款分别较年初增加1034亿元、388亿元、271亿元,为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三是务实推进省级试验区建设。立足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各异、经济发展差距大的省情,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先后在省内7个地市开展绿色金融创新
试点,分类探索钒钛钢铁转型金融标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川甘青跨区域绿色金融协作、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试点任务,形成了你追我赶、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良好局面。截至2025年6月末,7个地市绿色贷款余额为1.5万亿元,占全省的76.1%。
激发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
一是注重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作用。围绕
碳减排支持工具,抢抓政策机遇,提升工具的使用量和覆盖面,指导相关银行累计发放
碳减排贷款314.7亿元,同比增长27.9%,带动年度碳减排量900多万吨。围绕再贴现工具,创新推出“川碳快贴”政策产品,实行额度优先、办理优先、利率优惠三项措施。2024年9月,迭代升级推出“绿金贷”“绿票通”等政策性特色产品,截至目前已累计办理“绿金贷”“绿票通”269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700多万吨。
二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会同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从供需两端优化财政与金融的互动支持政策。在供给端,对绿色信贷年度新增贷款额排名全省前5名的银行机构,给予单户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财政奖励。在需求端,针对美丽四川建设项目中的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给予1.5%的财政贴息支持。在2024年出台的新版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中,增设银行承销企业
绿色债券的激励政策。
三是注重发挥绿色金融评估的引导作用。对全省320余家金融机构及其市(州)分支机构,按不同类别开展季度绿色金融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在制度建设、融资支持、信息披露等方面,构建体系化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积极拓展绿色金融评估结果的应用场景,将评估结果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央行金融机构评级评价、四川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等挂钩,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内在积极性。
健全金融服务的支撑体系
二是推动金融产品体系化建设。结合美丽四川建设工作要求,指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针对性强、有特色的专属金融产品。在信贷产品方面,落地全国首笔基于钒钛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贷款产品,发放全国首笔“双边登记”(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全国水权
交易系统同时进行质押登记)的取水权质押贷款,推动全省首笔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质押贷款落地。在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先后落地全国首批
碳中和债、全国首单绿色可持续挂钩科创票据等创新品种。在保险分险方面,落地森林遥感
碳汇指数保险,创新推出湿地生物多性保险,加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等产品推广。
三是推动绿色金融
平台数字化发展。推动省级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双核
平台“天府信用通”和“绿蓉融”迭代升级,探索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企业碳账户、碳资产、碳信贷、碳平台、碳政策“五碳联动”融资服务新模式,打通绿色企业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渠道。目前,平台已入库绿色企业389家、项目178个,入驻金融机构86家,促成融资对接1183笔、实现放款210亿元。在天府信用通平台的“碳账户专区”,落地省内首个工业碳账户和首个农业碳账户,支持
碳排放强度达标企业获得融资26.2亿元。
当前金融服务美丽四川建设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推动下,金融服务美丽四川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四川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但也要看到,由于绿色产业自身发展缺陷、资源要素交易机制不完善、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服务美丽四川建设的深度、广度和精准度。
绿色产业自身发展缺陷制约金融支持的深度。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导致金融“不能支持”。美丽四川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修复、污染防治攻坚等领域项目绝大部分为准公益类型,市场化经营路径不清晰,较难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转化为企业经营的内部成本。因此,传统的投融资模式难以对这些领域项目进行准确的资产定价,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相对有限。
资源要素交易机制不完善制约金融支持的广度。一是碳排放权交易活跃度不高、流动性不强、配套机制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仅能提供有限支持,难以扩面增量。比如,省内某银行基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质押为某企业发放贷款100万元,但由于自愿减排权交易不活跃、变现难度较大、处置流程繁琐,银行仅将其作为授信的参考指标,而非核心要素。二是用水权、排污权等其他权益的交易机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权益的配额分配、
价格形成、监督管理等机制尚未明晰,金融机构难以开发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产品。
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制约金融支持的精准度。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在质量方面与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从金融机构看,在碳核算过程中,面临碳排放数据获取困难、核算标准不统一、核算方法复杂等问题,影响了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碳核算方法、折算因子有所不同,导致碳核算结果参差不齐,影响了披露信息的可信度。此外,开展环境信息披露会额外增加成本,金融机构主动披露的意愿不足。
深化金融服务美丽四川建设的几点思考
结合四川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动重点领域绿色金融服务。围绕四川省绿色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资源回收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价值转化五大重点领域,推动金融机构持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力度,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建立金融服务美丽四川跟踪问效机制,做好美丽四川建设重点项目库融资对接。加强对重点绿色产业的分析研判,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准公益性项目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做好金融支持。发挥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农业转型标准在四川的试用,抓好钒钛钢铁地方转型金融标准的落地实践。
参与资源环境要素交易试点,推动“碳资源”向“碳资产”“碳资金”转化。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参与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的交易试点,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在四川省打造近零碳排放园区、零碳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在部分重点行业开展企业碳核算、建立碳账户的试点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基于碳账户、碳核算结果开展差异化的信贷服务。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为契机,探索推出碳排放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抵质押融资服务模式。
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绿色、转型发展动力。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作用,用好用足碳减排支持工具、“绿金贷”“绿票通”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同联动,继续强化对承销绿色债券奖励、污染防治等项目贷款贴息的支持,积极争取将企业的绿色认定费用纳入财政支持范围,有效降低金融机构“识绿”成本。结合金融服务美丽四川建设工作要求,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评估结果的应用场景。
从企业和金融机构两端同向发力,高质量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在企业端,对于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可考虑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激励措施,提升企业的内在积极性。探索建立环境信息披露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绿色金融服务等的重要依据。在金融机构端,加强碳核算方法、标准等培训,提升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赋能,加快建立环境数据等相关的内部统计机制,提升碳核算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