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绿色金融稳步发展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项梦曦2023-01-30 12:55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风险不断加剧。联合国数据显示,过去10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温室气体排放为300万年以来最高位,这让低碳减排、环境保护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目前,降低温室效应、走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全球性共识,掀起了一场经济绿色转型“风暴”。而与之相伴诞生的绿色金融也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抹亮色。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这一协议的达成也标志着全球经济活动开始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此后6年间,各国不断推出新政策、加大投入,为经济绿色转型做出努力。目前,经济绿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金融可在其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专门针对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项目进行投资的绿色金融应运而生。
 
  就区域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仍走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前列。早在2003年,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10家银行就宣布实行赤道原则。之后社会责任投资(SRI)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理念成为投资领域流行趋势,逐步将环境责任纳入投资考量。通过市场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不断推动,国际社会对于发展绿色金融达成共识。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欧洲存量绿债规模位列全球首位,达8916亿美元,占全球总发行量的52%。紧随其后的便是亚洲,2021年存量绿债规模达3211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20%。北美洲排名第三位,存量绿债余额为2159亿美元,占比为13%。这三大洲合计占比89%,成推动全球绿债市场发展的主力军。
 
  欧洲是绿色债券发行的先锋。欧盟是最早发起绿色金融运动的经济体,拥有全球规模最大、运行时间最长、参与国家最多以及成熟度最高的碳交易市场。与此同时,欧盟在绿色标准制定、金融运行监管、市场机制设计等方面领先于全球,为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步入系统化、制度化轨道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据了解,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已经陆续发布了国家绿色债券。此外,针对疫情下欧洲金融市场压力增大的困境,欧盟计划在下一阶段设立多个特别基金,支持绿色科技创新。
 
  在亚洲,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最大。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全球第二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了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到1.1万亿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进一步增加至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逾1.26万亿元,均居全球前列。
 
  中国始终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倡导者和引领者。在全球层面,在中国的倡议下,二十国集团(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于2016年正式成立,G20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首次将绿色金融写入其中。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发表的《2016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定义、目的和范围,识别了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还提出了推动全球发展绿色金融的7个选项,成为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指导性文件。
 
  在国家层面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与市场体系、国际合作等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初步确立。同时,包括资源配置、风险防范、价格发现的“三大功能”已日益完善。
 
  有基础还要提质量,政策鼓励推动产品创新,是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另一助力。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日渐丰富,市场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全国碳市场的潜力、空间比较大,从长远看,可开发碳资产相关的衍生产品或挂钩产品,进一步丰富金融资产投资产品,更好满足风险管理需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