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何平: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市场化手段”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刘佳2022-04-20 11:32

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备受关注。
 
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绿色转型任重道远。
 
近日,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何平围绕“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发展问题时表示,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市场化手段”。
 
健全机制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前者指出,“绿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后者则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它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何平指出,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市场化手段”。把“市场化手段”加了个引号,是因为如果从严格市场化的定义来看,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都属于准金融产品,其定价不是市场化的。实现市场化定价是我们未来绿色金融市场最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何平称,绿色金融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其相关标的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上的差别或者违约率上的差别,但现在绿色金融产品都不属此列,所以属于准金融产品,目前的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都没有逃离行政化定价。
 
“要实现市场化的绿色金融需要建立统一的碳市场。”在何平看来,所有跟碳相关的指标都需要统一定价,比如采用绿色排放技术的企业,因为减排获得的收益要直接反映在融资成本上,进而影响其使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价格。
 
鼓励创新
 
我国是宣传倡导绿色金融理念的先行者。明确标准,才能让市场主体准确把握“绿色”的涵义,这是绿色金融规范发展的前提,更是确保规则“引导绿”而非“统计绿”的关键。
 
2018年,央行牵头成立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原则,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2021年,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央行创设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一个是碳减排支持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的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另一个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的大规模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七个领域。
 
截至2022年3月,央行通过两个工具分别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308亿元、134亿元,其中碳减排贷款带动年度碳减排478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在谈及建立碳汇和碳排放权之间关联时,何平表示,建立碳汇和碳排放权的相关性可以在激励减排的同时激励固碳,碳排放权价格越高就会激励减排,碳汇价格越高就会激励固碳,因此碳中和必须双管齐下,所以需要建立碳汇和碳排放权之间的关联十分重要。
 
如何建立碳排放权和碳汇之间的价格关联?何平认为,需要建立完整的碳排放交易核算制度,需要把碳排放权在碳的生产者,以及林业的生产者、种植者之间进行科学分配,或者确定碳汇和碳排放权的转换比例,平衡整个社会固碳和排放的发展趋势和生产激励。
 
此外,一季度金融数据超预期,M2的增长也引发何平的关注。他对《华夏时报》等记者表示,M2增速超预期体现了近段时间以来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导向,“但是否会给通胀带来一定压力,也取决于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