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风起 构建绿色金融新格局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张漫游2022-01-07 10:20

“双碳”目标实施蕴含新机遇

 
中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已开始产生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看好中国的绿色标签。
 
在投资端,汇丰中国副行长兼首席客户官李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受访海外企业认为,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他们看好中国“双碳”目标的实施带来的业务机遇,超过一半受访企业正计划为中国提供更环保、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
 
在需求端,德勤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顾玲以能源领域为例谈到,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能源行业势必迎来翻天覆地的转型,相关领域也将催生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过程中,转型和关键技术研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完善的金融机制和创新的金融模式是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高碳行业是受影响最大的,比如电力、石化、建材、钢铁等基础行业,绿色转型的需求最迫切。这些行业的转型需要长期而高额的资金投入,更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顾玲表示。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告诉记者,高盛研究发现,对于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需求预计在2030~2040年间加速增长,彼时投融资成本会根据科技研发实力的提升而下降,短期来看,2022年更重要的是强化基础工作的落地。
 
在谈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时,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强调,第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双碳”目标及其内涵;第二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的支持工具体系;第三要深入研究金融如何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第四要继续主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与协调。
 
基于大政方针,展望2022年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汪惠青认为,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结合近期央行创新推出碳减排支持以及国常会决定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金融政策工具来看,2022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低碳技术、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领域将是金融机构布局绿色金融业务的关键发力点。
 
沈双波指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望在2022年引导更多资金精准向节能减排的产业项目倾斜;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也将会积极推动行业授信结构的调整,加强对“棕色资产”的余额管控,提高绿色转型项目的授信支持;对于授信项目的ESG风险管控理念也将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接受并落实;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也朝着规范化和精准化的趋势发展。
 
同时,汪惠青预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从目前的市场规模来看,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仅占绿色信贷余额的十分之一,市场潜力巨大。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预计2022年金融机构会加大绿色债券的配置比例,积极创新绿色债券的种类和发行、承销等相关服务。此外,金融机构还可通过加强激励机制提高绿色债券在发行成本方面的优势,提高绿色债券发行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程度,加强绿色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控等方式推进绿色债券发行。”
 
在监管政策指引下,已经有多家银行发布了与绿色金融相关的行动方案。2021年,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表示,该行计划未来五年向绿色产业提供不少于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指出,该行计划到2025年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较2020年底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达到30%左右。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提示到,发展绿色金融还需要进一步夯实绿色分类标准、信息披露、压力测试这三个重要的基础。“为避免‘假绿色’,就需要一套绿色金融标准来界定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项目的范围。中国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但还要进一步对此进行明确和细化,完善界定标准和披露体系;此外,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还要强化绿色产品标准与金融业接轨。”
 
在绿色信贷方面,沈双波指出,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绿色信贷的发展还面临绿色资产的识别、传统业务结构的转型压力和绿色标的的资产配置三个问题。其中,在绿色资产的识别方面,沈双波说:“目前,《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详细分出了绿色产业的六大类和221个小项,为绿色信贷识别提供专业化的依据。绿色信贷主要由客户经理端、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识别。鉴于银行的绿色金融科技化建设尚未普及,大量的绿色流动资金贷款未被统计。在绿色金融业务的人员能力建设、绿色信贷流程平台化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提高意识,并积极与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中诚信绿金也在此方面为多家银行机构提供了相关服务。”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