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加强碳减排金融支持的举措与影响

文章来源:新浪网王永利2021-11-23 09:52

国家接连出台两项碳减排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工具,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推动碳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高度重视,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也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得到增强。
 
国家接连出台两项碳减排金融支持政策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此次设立的2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按照聚焦重点、更可操作的要求和市场化原则,专项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工业清洁燃烧和清洁供热、民用清洁采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具体方式是,全国性银行向支持范围内符合标准的项目自主发放优惠贷款,利率与同期限档次贷款的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人民银行可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再贷款支持。同时会议要求,统筹研究合理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适当税收优惠、加强政府专项债资金支持、加快折旧等措施,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
 
两项碳减排金融支持政策的异同
 
实际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也属于碳减排支持工具范畴,二者都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发挥定向降息的效果。而碳减排支持工具,与以前实施的差别式存款准备金制度(包括定向提准或降准)、定向发行或回笼央行票据、支农支小专项再贷款等,都属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形式。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与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不同主要是:
 
支持范围: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范围广泛,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领域比较单一,只是聚焦于煤炭这一领域的清洁高效、节能减排上。
 
政策规模:碳减排支持工具没有设定规模限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则确定为2000亿元规模。
 
支持方式: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央行只对碳减排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则是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再贷款支持,利率水平尚未明确。考虑到两项政策都要求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目前1年期为3.85%,比一般贷款市场利率优惠很多,与央行提供的中期借贷便利(MLF)1年期利率2.95%存在0.9个百分点的利差。再考虑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央行只是按贷款本金60%的部分按1.75%的年利率提供资金支持,大约相当于给贷款机构提供1.26个百分点[(3.85-1.75)x60%]的贴息,总共可有2.16个百分点左右的利差水平。按照这一水平计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利率应该是1.7%左右(贷款年利率3.85%与2.16个百分点利差水平之间的差额)。
 
接连出台两项碳减排金融支持政策的影响
 
国家接连出台两项碳减排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工具,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推动碳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高度重视,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也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得到增强,其种类可能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甚至可能替代整体性货币政策工具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力,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最主要的渠道,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和地位(形成对财政政策一定程度上的替代作用)。
 
其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推出,也是符合中国煤炭能源占据绝大比重的实际情况,明确了“碳减排并不是要完全取消煤炭”,而是要通过增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达到碳减排的目标,避免碳减排政策脱离实际并对能源供应造成重大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接连出台的两项碳减排金融支持政策,都要求贷款利率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是对贷款支持项目的巨大优惠。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对贷款支持项目的碳减排要求更加严格,对碳减排配额设定和分配更加精准。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碳减排交易市场是否会因此受到挤压?目前碳减排交易并不活跃,交易规模不是很大,还要不要在碳减排交易市场上投入更多?这在宏观政策上需要统筹把握,减少政策重叠和资源浪费。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