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创观点 | 以碳金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下)

文章来源:中创碳投林立身2019-04-04 11:03

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金融创新与拓展

 
碳交易制度目前管控的重点行业是工业,仅北京、上海纳入了部分公共建筑,但是主要集中于对建筑运营商的管控,尚未覆盖建筑开发商。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看,如果在建筑设计和建设阶段开始就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其中,能够更有效地推进绿色建筑的落地,对控制碳排放和保护环境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在现有碳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将建筑开发商纳入碳金融体系的覆盖范围,针对建筑运营商和建筑开发商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推进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
 
针对建筑开发商,建议设立绿色建筑积分制度。主管部门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法规,研究制定绿色建筑积分基准线。明确建筑开发商在新建建筑中应达到的绿色建筑建设比例,以积分形式进行管理和考核。与碳配额的管理类似,建筑开发商依据相关法规和专业第三方机构的评价结果获得积分,每年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向主管部门提交积分,积分达到基准线要求即为合格,否则将接受处罚。若绿色建筑积分高于基准线则产生积分盈余,可向其他建筑开发商出售或按一定比例结转至下一年度。若低于基准线出现积分短缺,可向其他建筑开发商购买积分至达到基准线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针对建筑运营商,建议扩展现有碳市场的管控范围。鼓励深圳、湖北、天津、重庆、广东等试点碳市场将建筑运营部门纳入管控范畴,在全国碳市场深化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将建筑运营部门纳入管控范畴。与此同时,研究制定更多类型建筑的排放基准线,允许更多类型的建筑、更多数量的建筑运营商参与到碳市场中。
 
结 语
 
我国碳金融体系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区域试点碳市场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全国碳市场才刚进入模拟运行期。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已在碳排放权交易、减排信用开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正在探索进一步借力碳金融体系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不断深化,衍生品交易市场也将逐步放开,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丰富。不断完善的碳金融体系将与建筑领域更为密切的交互与结合,并涌现出碳信贷、碳回购、碳债券、绿色建筑积分等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运营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助力建筑行业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Ecofys. Carbon Pricing Watch 2017 [R/OL]. (2017-05-23).https://www.ecofys.com/files/files/world-bank-ecofys-carbon-pricing-watch-2017.pdf
[2]清华大学建筑研究中心.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8.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3]GIZ. Sino-Germ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Climate Protection through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KEEG)” [R].2014.
[4]张红园. 建筑领域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交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5]Bureau of Environment of 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Tokyo Cap-and-Trade Program: Japan’s first mandatory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R]. Bureau of Environment of 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2010.
[6]Yuko Nishida, Ying Hua & Naomi Okamoto. Alternative building emission-reduction measure: outcomes from the Tokyo Cap-and-Trade Program. 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 2016.
[7]林立身. 建筑运行部门的碳交易制度设计——基于中国碳交易试点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8.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