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整体面临碳金融发展的严峻挑战

文章来源:上海金融报碳交易网2012-05-01 09:39

  易碳家导语:金融危机爆发前,人们并未意识到影子银行已经在融资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影子银行的崩溃,银行业不得不加速清理资产,其中包括碳权资产。危机后,在巴塞尔新协议推动下,银行绿色信贷规模有所扩大,银行参与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渐渐提高,碳权参与流动性组合管理渐渐进入政府监管者视野。但中国的碳金融业务目前也面临着发展和监管挑战。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碳交易市场是碳金业务发展的基础,碳金业务正成为国际金融市场角力的新领域。从我国国家层面来看,2011年7月国务院气候会议明确指出:坚持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基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按照“巴厘路线图”授权,在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基础上,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使德班会议在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积极成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碳核算的挑战一、四大挑战从碳金市场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将面临以下挑战:(1)间接融资层面的业务规模将受到资本金限制的影响,具备碳权开发条件的融资项目、合同期限和金额将受到限制,尤其是碳金衍生市场的发展将受到一级资本金3%规模的限制;(2)与低碳项目融资并列的碳权开发和咨询服务是未来竞争的重点,碳金融咨询服务类人才竞争将进入白热化;(3)公司、个人低碳融资产品步入发展期,银行业面临碳金产品创新的挑战;(4)未来银行业将参与二级碳权市场的投资来平衡资产负债结构,二级碳权定价机制受制于国内人民币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我国碳配额机制等制约,碳金市场的投资规模将受到限制。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二、碳核算挑战尤为迫切繁荣的碳交易市场是碳金融发展的基础,碳排放的测量标准是碳交易市场形成的基础。因此,碳排放的管理前提是碳排放的测量,能够准确进行碳测量即意味着能够实施碳管理。传统成本会计和报表分析不能揭示碳资源含量,由此导致企业碳排放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致使碳金融发展缓慢。我国碳会计制度缺失,直接导致企业对碳管理认知度模糊。因此,树立正确的碳会计认知观念,尽快将碳会计考核机制介入,加快碳会计方法论研究,是银行业公司治理机制转轨的必要环节,更是金融制度转型和碳金创新的需要。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碳会计(CarbonAccount-ing)又称物质流成本会计(MaterialFlowCostAccounting,MFCA),或称环境成本会计(Environ-mentalCostAccount-ing,ECA)、环境管理会计(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EMA)。MFCA技术由德国环境与管理协会(IMU)开发,联合国、日本、德国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相继承认并运用。国际碳会计发展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资产弃置债务会计诞生,到90年代的土壤污染修复会计和排污权交易会计发展,以及近几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受到西方会计学界关注的碳会计和可再生能源会计的研究和发展历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三、碳会计发展建议碳会计发展历程揭示了低碳经营和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为我国银行管理会计的创新开辟了新思路。因此,中国银行(3.05,0.00,0.00%)业碳会计发展的对策为: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首先,传统管理会计是以“本、量、利”分析为主线,而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社会责任成本并未体现在管理会计分录之中。引入碳排放成本,保本点和单位边际利润率的测算应当考虑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公式应增加碳排放成本因子。由于公认碳会计准则缺位,使得与碳排放权有关的资产、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碳权远期合约的会计处理,以及会计报告边界和营运边界界定存在重大差异,由此影响了碳信息披露的质量。碳排放权的决策有效性是基于业务链来分析排放源,并要求银行业建立绿色评估标准,以业务管理流程为对象,分析自身的碳排放源和业务经营中的碳评估标准,以此披露基于控制权和股权比例的碳排放信息,通过管理层来决策社会责任报告的程度和责任范围,并将其与主流财务报告有效融合。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报告边界与营运边界界定,以及碳排放报告与主流财务报告的有效融合。根据社会和环境责任,银行高层应披露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风险、机遇、战略、治理、管理业绩、碳排放具体数据及统计方法等信息。通过增设气候变化信息初级模块,或是气候变化信息与公司战略、财务资源、流动性、关键业绩驱动、公司前景等联动分析的理想模式,形成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描述,最终完成银行业综合表外信息披露报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分部门核算仍处于一次性经营费用分摊阶段,尚未开展成本中心与利润中心之间的二次成本分摊。从碳排放成本分摊来看,并行计算碳排放成本,对经营费用的负成本计量是银行碳会计的核心,更是碳信息披露的“瓶颈”。随着碳金市场发展,加大碳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投入,提高碳会计考核能力,成为银行业微观层面转型所必备的制度要求。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其次,碳会计属于内部管理会计,同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评估报告的信息披露重任。由此说明,碳会计具有内部和社会的双重责任。再则,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揭示企业运作过程中负产品碳排放量,而碳会计能够揭示产成品和负产品的碳含量。根据上下游“共同推进碳会计运用,共同降低碳排放总量”的原则,银行获得信贷利息收入的同时,应更多地承担碳含量监督责任,为企业的低碳融资承担监督责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另外,银行业运用碳会计核算,可以揭示年度办公场所能源消耗、污水排放、纸张和办公设备、电子废弃物等清理成本和碳排放量。因此,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机制转型,需要碳会计系统与业务部门碳排放成本的信息汇总,为低碳经营、节能减排和碳风险管理提供考核依据。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再次,碳金融风险管理需要银行的会计部门、业务部门与环境管理部门相互协作,尽快建立信息共享的MFCA系统。通过环境管理部门可以直接获得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数据,尽快将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从经营费用中拨离。目前,与环境相关的成本被掩饰在财务会计之中,碳排放信息难以提供。其成本包括环境保护所承担的费用开支、员工培训支出和法律事务等费用,这些费用都是以传统管理会计的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来考核,而不是在金融产品中分摊。从碳管理角度考察,固定费用包括能源消耗,如:建造低碳办公、学习和培训环境,以及公务旅途低碳排放的计量等,以此实现节能减排的管理流程。低碳业务的变动费用指:业务流程技术改进、减少资源投入、增加负产品回收的成本等,实现碳减排计量方法真正进入业务管理系统,以及尽快和准确核算贷款资金的使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本,及时进行碳会计记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再有,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加快碳权市场建设和碳会计执行范围,清除阻碍企业使用碳会计的短期利益驱动机制,补充修订我国会计制度与准则,以及表外环境信息的披露,促进银行业的环境和资源成本会计的规划。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最后,碳稽核是碳会计的再监督,加强碳稽核,有助于碳会计不断完善。碳会计提供的碳排放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真实性,由碳稽核进行监督,并明确其环境经济责任,即保证碳信息的有效披露。在加强碳稽核内部监督的同时,还必须接受社会监督,使银行经营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碳金融的监管一、赤道银行的监管2007年,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环保总局联合宣布:中国正式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几年来,中国政府在非行政性模式的干预下,出台了一系列绿色信贷监管政策。银监会颁布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吸纳了《赤道原则》的部分理念,提出了绿色融资的指引目录。2008年3月,环保部牵头翻译了赤道原则,以及国际金融公司的环保、安全和治理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虽然从赤道原则的约束条件看,有先天监管不足的缺陷,造成签约金融机构(EPFI)故意忽略或违反原则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世界发展》研究表明,采纳赤道原则的大型金融机构在企业社会责任(CSR)政策方面,比未采纳的金融机构要完善和优越得多,且采纳后所带来的新增成本能够及时吸收和消化,股东们对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未提出反对意见,且认为遵守赤道原则并不影响其股东价值。因此,采纳的金融机构通过向公众宣传自身的CSR政策,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提升机构品牌价值,容易对冲和稀释由于采纳赤道原则而产生的运营成本。对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具有借鉴作用。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在贯彻执行赤道原则时,央行和银监会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努力学习,并采纳相关的可持续融资的优惠政策。在监管政策的倡导下,近年来多家商业银行陆续展开了采纳赤道原则的可行性论证,在绿色监管与自愿遵守的新政策指导下,开拓以低碳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项目和投贷联合的创新金融,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2008年开始,环境保护部门相继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为央行征信管理系统提供环保信息联网,商业银行通过网络搜寻,可及时了解企业违规情况,迅速采取拒绝或限制对污染企业的贷款,迫使违规企业转变生产方式,主动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由环保部和财政部联合起草的《关于加快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可衡量、可报告和可监测查询,采纳赤道原则和绿色信贷项目审查审批,制定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评估报告,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转型和我国碳金融发展,为政府部门制定详细的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等,奠定了基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二、行业协会的监管我国碳金市场发展期待碳金融行业协会的制度建设,弥补碳金融市场和政府职能之间存在的缺陷。在低碳金融转型过程中,金融监管权与政府公权力等自律和协调方面的缺陷,减缓了银行低碳化进程,减弱了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转型力度,需要金融行业协会发挥自律和协调作用。因此,金融行业期待监管实体来协调和解决市场的功能缺陷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碳金融行业协会作为社会自律性组织,介于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和政府间的真空缺陷。通过服务、干预和协调等机制,发挥碳金融行业协会的自我修正作用。主要服务功能是: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碳金融信息。首先,行业协会组成人员具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碳权开发与投资、碳金融衍生市场等专业知识和实践的优势,更贴近市场,更能发挥公正性和权威性作用。因此,协会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的委托,对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碳金融产品开发、咨询服务、碳权衍生品交易等,以及成员是否贯彻银监会的指导原则开展调查。其次,协会对商业银行向社会公布的各种低碳信息、碳权价格、温室气体减排的指标等进行核查,发布客观公正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评估等核查报告,以及制订统一的行业协会道德规范,由此约束银行从业人员的碳金职业行为。再次,我国碳金融制度缺失,碳会计制度缺乏,政府、企业和个人无法测算碳资源。若碳金融行业协会能够将市场主体之间、主体与政府之间的经济信息构成良性互动,资源相互共享,与中央金融决策机构联网传导和反馈,中央管理机构根据市场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通过碳金融行业协会将国家政策迅速分解和落实,可以此体现准市场化管理模式。再有,政策制订和执行过程是政府对市场主体进行宏观调控和干预的过程,市场主体会通过各种机会与渠道来影响或阻挠宏观调控措施,国家政策通过市场的连续博弈,达到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实现市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而银行业碳金业务宏观调控,需要监管部门面对的众多被调控的银行,不仅增加了实施宏观调控的成本,也削弱了碳金融调控的效果,同时削弱了市场主体与政府沟通与博弈能力,不利于低碳经济金融行为和社会责任行为的公平,而碳金融行业协会能够弥补这一缺陷。一方面,政府能通过碳金融行业协会落实低碳经济金融政策,减少调控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市场信息及时反馈至政府部门。碳金融行业协会能够帮助政府起草有关规划、计划、法规和政策,将金融机构、其他市场主体的意见和社会诉求,及时反映到政府决策层面。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作者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修院(上海)高级经济师)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