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指出,碳交易将是一把双刃剑,石化和化工企业身处其中,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重点排放企业参与碳交易是大势所趋,谁也挡不住。碳排放交易体系,如果企业能用好,就是机遇,能带来利益;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就是风险和挑战。政府无论是以排放总量还是以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对石油和化工企业的生产都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石油化工业内有一句行话,玩的是设备,拼的是能耗,以后可能还要加上拼的是碳排放。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据介绍,在7个试点省市中,交易的产品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配发给企业的碳排放额度,即配额;二是其他企业的减排量。如果非强制控排企业服务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法规的要求,就可以申请为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减排项目,而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的减排项目在交易市场上会尤其受到政策的欢迎和鼓励。
从目前试点的情况看,被纳入试点的企业对碳交易的认识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一是不了解碳资产的价值。政府给出的配额是企业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如果排放低于配额,就能给自己带来收益;若超排,就得认罚或到市场上去购买超排额度。同时,碳配额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碳资产的会计记账问题,政策出来后可能未来会更好地促进企业对碳资产价值和责任的认识提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二是企业碳资产管理经营体系亟待建立。很多企业没有参与过交易,甚至没有登录过自己的账户,或者不熟悉基本操作。而管理人员不固定、不具备可以操作交易的权限和能力是重要原因,这一点可以通过碳市场能力建设来加强,或直接寻求专业机构来帮助解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三是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有的只是进行了集团内部的交易。为了防范风险和虚假交易,国家规定所有的碳交易都要进场完成,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把碳排放配额结余到下一年,没有真正地把这部分资产当作钱来经营和运用。例如在天津市场,有的企业可以拿到数百万吨甚至近千万吨的配额,但没有去交易。如果按照天津市价20元/吨,相当于千万元乃至亿元级的资产。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