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简史

文章来源:久拓科技2016-07-08 09:13

碳交易最初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即全球气候变暖。美国气象学家詹姆士·汉森于1975年首次提出,但那时他还默默无闻,直到1988年6月在参众两院的听证会提出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才引起了重视。随后一个叫IPCC的组织就成立了,中文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的作用是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从1990起,每隔5-6年就会发布一次评估报告,也就是图中第1条时间线所示的内容,五次报告为碳交易奠定了科学基础,很多计算方法和工具,都是来自它们。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第一次IPCC评估报告发布之后直接促使各国达成了一个公约“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约定各国领导人每年聚集起来召开会议。这段谈判历程,堪称为气候变化频道一部情节曲折的连续剧,每年一集,剧中主角也换了好几次,时而happy ending,时而争吵得面红耳赤,到目前为止已经三十多集了,按照宫斗剧的标准,还可以再续三十集!最近的一次就是去年12月在巴黎的聚会,借此简要回顾几个主要的篇章。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最初发达国家都积极签字履约,最重要的谈判产物就是于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可是后来由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成为排放大户,再加上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发达国家对独自承担减排任务的态度,直接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演撕逼大战导致谈判失败,随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或明或暗的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仅留下欧盟。毕竟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只是学术问题了,而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博弈的问题。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之后,就明显没了法律约束力,就这样争争吵吵又过了好几年,直到2015年才谈出一个可以取代“京都议定书”的“巴黎协议”,规定了2020年后的减排方案和路径,即全部参与,自主减排,定期审查。如图中第2条时间线所示,历届谈判为碳交易奠定了政策基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作为最积极减排的发达国家代表,欧盟用十多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一个成熟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如第3条时间线所示。这要归因于欧盟本就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该机制于2005-2007年期间试运行,主要是探索阶段,建立了基本交易规则和配套设施。2008-2012年正式运行第一阶段,也是碳交易市场的繁盛时期,那时候有个群体叫“卖碳翁”,还有个流行词叫“掘金碳市场”,这些都表明一个事实,新兴市场带来的机遇和红利,确实让一些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这期间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自愿减排的角色参与,为欧盟输送了大量的减排项目(CDM)来换取欧盟的减排资金,然而发钱的日子好景不长,过量供给加上金融危机,2012年一过,欧盟也相当于抛弃了这个机制,直接导致核证的减排量(CCER)暴跌成白菜价,甚至还不如。不过整个运行机制却为后人留下一笔经验财产。2013年之后是第三阶段直到2020年,这时候基本以企业之间的减排额度(配额)为主了,不过由于过度发放,也在不断的调整政策“拯救”市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到了现阶段,世界从各个角度都在看中国,减排也不例外,谈判早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承担责任,可是后来随着发展的加速,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所以展现大国担当的时刻到了。如第4条时间线所示,中国最早开始采取行动是在2007年编制了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随后就是作为CDM项目供应商火热参与欧盟碳交易市场,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我们意识到了自身减排在所难逃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于是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就批准建立7个碳交易试点,2012年后搞起了中国碳交易。2013年到2015年是碳交易试运行期,并承诺2017年将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目前的一切工作都在为此做准备,低碳概念普及,碳排放数据采集与核算,政策法规制定,因为我们已经承诺在2030年碳排放到达峰值这个宏伟目标。所以,无论你是政府,企业,还是其他机构以及个人,都无法回避这个发展趋势,减排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