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妈湾电力公司回购了此前出售给美国BP公司的
碳配额。由此,中国首单跨境碳资产回购交易落地深圳。
对于深圳来说,此举颇有象征性意义。
深圳
碳市场以占全国
试点城市2.5%的市场规模,实现了
试点城市21%的交易量和28%的交易额,配额流转率连续3年位居全国首位!你敢说你还是不造深圳这座城市的魅力吗?然而事实还不仅如此呢。
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
论坛召开。三年前的首届低碳城
论坛上,深圳市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运行。
“深圳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发展
平台,要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坦言。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立,对此意义重大。
在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
绿色低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刘馥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通过这套机制,高排企业为减排企业的创新成本埋单。无论是为了获利还是为了避损,企业都会
节能减排、加快创新,所以这套机制最终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抢”下最后一张门票
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深圳主动“抢”下了最后一张门票,成为全国首批启动试点城市。原本国家发改委只拟定了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和湖北6家试点。
在蔡羽看来,深圳与其他拟定的试点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一方面,与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省份相比,深圳市各方面的体量较小,另一方面,深圳的产业结构也与其他地区有明显不同,当地没有重化工、钢铁、火力发电等二氧化碳的大型直接排放源。
“深圳受制于经济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结构,市场规模应该是全国最小的。”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葛兴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些现实条件,对深圳的机制创新提出了要求。“我们希望通过探索,找出一条新的路径。”蔡羽说。
“深圳特色”是什么
深圳市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是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城市本身的特点而定的。在设计碳排放交易机制之初,深圳广泛参考了国际经验。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AB32法案”,成为其主要借鉴。考虑到自身特点,深圳的交易机制在加州经验之上,加入了大量的“深圳特色”。
第一大特点就是,深圳市第一次把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一起纳入市场。而 “深圳特色”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采取了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是指管控单位年度碳排放量与其生产活动产出的比值)双重目标控制。在确定纳入
碳交易体系的工业企业名单时,深圳市发改委主要参考了两组数据:一是由统计局提供的工业增加值;二是由市场监管局、供电局、石化企业等提供的企业能耗数据。在第一年,经多方数据汇总后,根据企业工业增加值、规模大小、能耗水平,深圳最后确定了635家企业名单,每年排放配额为3000万吨。
为何自我加压
尽管在进行机制设计时,深圳已考虑了本地的实际情况,但是,要顺利推行这一新机制并不容易。
“2013年至2015年间,深圳市政府根据深圳产业结构特点每年给企业分配3000万吨碳排放配额,这个额度相对于全国几个试点城市来说是最小的。”葛兴安说。但在刘馥尔看来,“深圳提出的每年3000万吨碳排放配额,已经是主动给自己加压。”
企业增加了“碳资产”
深圳“物博会”绿色货运展区展示的低滚动阻力轮胎。交通排放是深圳城市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不过,在平台运行第二年,情况有了明显改观。
不少企业早早便提前为
履约做准备,整个碳交易市场相比第一年要平缓许多。据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数据显示,深圳碳市场第一年累计成交额达到1.04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总成交额突破亿元大关的碳市场。
碳交易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无疑是催生市场活力的根本。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迅速提升起碳交易市场主体的活力,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一机制本身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事实上,碳交易机制的完善还提高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深圳供电局是深圳市首批635家碳排放管控企业之一,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为实现节能低碳进行了有益探索。
经第三方机构核查,深圳供电局2015年度实际碳排放量为34155.5吨,比2014年度减少2722.4吨,同比下降7.4%,预计2015年度将盈余碳排放权配额约8200吨,在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市值约33万元。3年来,已累计盈余碳排放权配额约23539吨,市值近100万元。
“尝到了数据精细化管理的甜头,企业才会主动配合碳交易机制的建立。”葛兴安说。
输出“深圳经验”
这样一个新生的机制,由于涉及广泛、机制复杂,该如何一步步完善,还需实践验证。在深圳完善自身机制的同时,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已进入倒计时。2016年,中国将把低碳试点从7个城市扩大到100个。
2016年3月19日,“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深圳中心”揭牌,该中心将全面服务全国碳市场建设,协助国家发改委加快推进非试点省市碳市场能力建设。
在对外输出经验的过程中,尤为值得提及的是,2014年11月,包头市与深圳市签署了碳交易区域合作战略协议,这是深圳碳市场品牌服务及管理模式的首次异地输出。而除此之外,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还在推进与江苏淮安、甘肃、四川等地的合作,力争将深圳碳市场成功模式输出到更多地方。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