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因此,您不认同《自然》文章所说,中国2005年通报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高估了12%?
滕飞:是的。还有一处“硬伤”:所谓“12%”的差距,是把两个不同类的数字放在一起比较。文章估算的范围是化石燃料燃烧及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而用来比较的中国2005年通报的温室气体清单,则不仅涵盖这一部分,还包括钢铁、石灰等其他工业过程的约1.57亿吨排放。一个是小范畴,一个是大范畴,怎么能比呢?
科技日报:《自然》文章除了指出排放数字被高估,还提到中国的能源消费量被低估了,是否属实?
朱松丽:计算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量,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表观法”,从供应端(生产、进口、出口、库存)去计算;一种是“部门法”,从消费端(各行业统计的能源消费)去加总的能源消费量。《自然》文章用表观法计算了中国能源消费量,数值比中国基于部门法做出的数据高10%,认为这个数更准确。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让我们不明白的是,他们计算用的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能源平衡表的数据,作为比对的部门法统计数字,也来自这张“平衡表”。“平衡表”必然是算平的,同一张表上的供应总量和消费总量,怎么会出现10%的误差呢?我们发现,文章附件列出的部门消费量数据,有些数据不是国家能源平衡表里的,出处不明。不仅如此,作者在计算表观消费量时,没按照核算的基本要求,考虑焦炭及成品油等二次能源的进出口,只考虑了一次能源。因此,我们认为“10%”这一结论是不科学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