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交易太过活跃,表示各家企业额度可能都太少,都要抢,或者都太多,都要抢着卖,如果交易太过冷淡,又表明企业可能都不够用,不愿卖,或者都用不完,不愿意买。” 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担任能源与气候变化顾问的杨富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广东交易市场季节性猛涨现象尤其明显。随着6月份履约期的临近,不少企业和投资机构也开始忙着从二级市场“抢碳”。据南方网援引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消息,在本履约年度,广东碳交易二级市场2014年8-10月配额的月平均成交量为4.3万吨,月平均成交额200万元,而到了履约期邻近的2015年2-4月,配额月平均成交量急剧增至12.6万吨,月平均成交额攀至259万元,增幅分别达到了193%和29%,另外由于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即俗称的CCER)交易系统的上线,2015年2-4月CCER共成交20.5万吨,成交金额逾29万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另一边,重庆碳交易所开业一年,只有开业当天有一笔交易。《国际金融报》记者从重庆网站公布的交易记录查询,开业一年以来,惟一的一笔交易是在6月19日开业当天,交易量为14.5万吨,成交均价为30.74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重庆几乎放弃了通过碳排放试点,抢先建设碳交易市场的努力,只是在开业当天安排了一笔交易。”一位长期研究低碳金融的课题组学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眼看着全国统一市场就要开放,而试点市场与全国市场如何衔接还是未知数,同时又因为看到一些试点的交易并不如预期,重庆就没有太大动力,去花费大量精力摸索自己的模式。”
一则教训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碳排放额度、价格的确定一定要吸取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教训,“许多问题需要在机制设计中加以防范,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碳交易及相关业务在全球已具有一定规模。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5月26日,世界银行发布《2015碳定价机制观察》报告指出,2015年,碳定价机制可覆盖全球12%的碳排放,首次对全球碳税的价值做出评估,约140亿美元。碳交易和碳税的总价值达到500亿美元。约40个国家和超过20个地区已采用或计划采用碳定价工具,其中包括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碳税,碳定价机制覆盖上述国家和地区约一半的碳排放。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4,相当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2%。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让碳市场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最核心的作用,是一种可行的目标,不过在实现此目标过程中,欧盟的前车之鉴显示,许多问题需要在机制设计中加以防范,否则可能事与愿违。”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普遍认为,欧盟的碳交易没有起到减排的太大效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据王遥介绍,欧盟碳价所反映出的减排成本,已无法促进减排,“欧盟市场因经济危机及配额过度发放、一个需求端和一个供给端的打击,一路下跌,其交易价所反映出的减排成本,已无法促进减排”。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