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去年11月开市来,1年内累计成交量约210万吨,成交额达1.04亿元。这是记者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碳排放权交易,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放权交易”概念,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权利,将其通过排放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出来,令环境资源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卖。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二氧化碳排放权被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以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2013年6月,中国首家碳交易市场在深圳鸣锣开市。随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湖北、重庆碳市场相继启动。北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3年11月28日开市,至今已满一年。如今北京碳交易情况如何?12月12日,记者走进了北京环境交易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碳排放在京如何交易?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走进环交所大厅,硕大的两块电子屏挂在整面墙上,碳排放配额(BEA)买入和卖出的申报信息,实时显示在屏中。北京环交所碳交易中心主任王阳介绍,每个企业拥有一个初始配额,即为该企业历史三年的碳排放平均值,如果一年内,企业排放量超过了所拥有的初始配额,需要购买,若有多余的配额,可以出售,“鼓励企业节能减排”。
他说,每年的6、7月份是企业的履约期,如果不按规定购买超支的排放配额,短缺部分将按照市场价3-5倍罚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碳排放怎么交易?“北京碳交易平台的一大特色,就是分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王阳说。他具体介绍,线上平台可提供整体竞价交易、部分竞价交易和定价交易三种模式,流程简单、价格透明、成交迅速,适合小额、频繁交易;而线下交易,可采取协议转让,即买卖双方通过书面合同达成意向,然后在交易所完成交割,可为双方提供更灵活的协商空间,适合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环交所总裁梅德文介绍,经第三方核查后,目前北京共有415家企业或单位,因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万吨,纳入2013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其中既有国营、民营的本土企业,也包括家乐福、麦当劳等外资企业,覆盖了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其它工业、服务业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