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承受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十八大提出要推行
碳交易制度。但是,我国的
碳交易市场发展还存在一系列市场化不足的现象
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9月2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12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领导人参加了峰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闭幕致辞中说:“今天是历史性的一天,因为从来没有这么多领导人聚集在一起,承诺就气候变化采取行动。”
各国政府高度关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本次峰会的重要目标便是“促成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大胆措施”。
目前,这种“大胆措施”主要指采用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碳交易市场是政府规定本国或本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然后按照一定规则把这些排放限额分配给企业,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上把排放限额卖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排放限额还可以被开发成金融产品进行交易。这种市场化手段被认为是低成本而有效率的减排措施。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把碳交易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工具,随后世界各国纷纷构建各自的碳交易市场。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1760亿美元,有学者预计其规模今后会超过石油期货市场。
我国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承受了巨大的减排压力。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确定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广东和湖北为首批碳交易
试点省市。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行碳交易制度,发改委已明确下一步要建立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机制。
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还存在一系列市场化不足的现象。
首先,碳交易市场需要政府查清楚当地的排放总量,并确定排放限额,分配给企业,但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复杂工作,目前负责这项工作的一些地方发改局无力承担。应对之策是把这项工作交给市场,引入第三方机构,政府发挥监督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