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新加坡的一家环保公司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交易
平台上成功购得10000吨
碳配额,成为中国碳市场上首笔来自境外投资机构的投资。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透露,目前已有BP、SHELL、VIRTUSESUISSE等近十家来自英国等国的投资机构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商谈合作事宜。
虽然此次引入境外投资者为深圳碳市场今后的发展引来活水,但在目前的碳排放权交易中,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如碳配额履约期推迟等。在实际履约中,除深圳和上海外,北京、广东、天津3个试点的履约期均向后推迟。
据了解,深圳2013年度碳交易履约工作已于今年7月1日晚结束,据深圳市发改委统计,635家管控单位中有631家如期履约,占比99.4%,未按时足额提交配额履约的企业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30日碳交易履约“大限”前,不少企业突击购“碳”,截至6月30日,深圳交易碳配额约152万吨,而其中有107万吨是在6月9日至6月30日内完成的,占比超过70%。
据媒体报道,北京发改委将原定的6月15日推到6月27日,广东省同样将履约期限从6月20日推到7月15日,而天津则先后两次推迟履约期,从原定的5月31日一直推到7月25日。
周修杰表示,履约额度低、履约积极性不高、履约效率低等问题是制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交易主体的履约情况不仅反映双方资信状况,还将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一再推迟履约并不利于交易市场活跃度的提升。
能源经济学者、国家能源
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认为,碳配额履约必须是强制性的,如果不履约就需要罚款,但不少部门的处罚力度偏弱。目前碳排放权交易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包括区域性的交易、配额公平性、货币履约强制性程度等,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