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湖北、天津、重庆7个省市开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总量规模近8亿吨,覆盖企业约2200家,配额量占各地区排放总量的30%~40%,试点期至2015年结束。业界普遍认为,试点的意义在于找到更合理的机制和措施,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开展积累经验。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深圳的碳排放权交易随即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首批纳入了635家企业作为管控单位。碳交易体系则实行年度履约制度,2013年为第一个履约期,管控单位需在2014年6月30日之前,通过注册登记簿系统向主管部门提交与其2013年度实际碳排放量相等的配额或核证自愿减排量,以完成碳排放履约义务。具体而言,经市发改委核定,这635家企业会取得一定时期内“合法”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即为配额。当企业实际排放量较多时,超出配额部分需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若企业实际排放较少,结余部分可在碳交易市场上出售。
深圳市发改委碳交办主任周全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碳排放履约情况比较理想,635家碳排放管控单位中有631家如期履约,占比99.4%,碳市场累计成交量在159万吨左右。在已经履约的631家企业中,有280家企业碳排放超额,需要通过碳交易市场购碳。据不完全统计,这280家企业在碳交易市场总计购买了130万吨左右的碳配额,由于碳配额市场价格最高达78元/吨,最低则为65元/吨,以72元/吨的平均价格计,这些企业在碳排放上所耗费的成本约为9360万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截至6月30日,深圳碳市场配额成交量为159万吨,居七个试点城市之首,成交金额则在6月27日突破一亿元大关。同期,上海碳市场交易量约为156万吨。深圳碳交所有关负责人称,成交量上,深圳与上海一直咬得很紧,前期深圳一度领先,后来又被上海反超,最终,还是深圳以近4万吨的微弱优势超过上海。周全红告诉记者,深圳的碳额度仅有3100万吨,上海则是深圳的五倍,约为1.5亿吨,深圳在额度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成交量仍领先比较难得。(完)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