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圈子盛行的今天,
碳市场从业者也以“碳圈”自嘲。从“发展
碳排放权交易”写入“新国九条”,到7个省市
碳排放权交易
试点全部启动,“碳圈”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随着
履约期的到来,
碳交易市场由之前的冷清走向活跃,全国碳市场建设也呈现加速势头。行业人士对上证报表示,“碳圈”应保持清醒,深耕碳市场,打好基础,同时借力顶层设计构建全国统一市场,探索一个最合适中国国情的环境解决方案。
碳市场进入深耕期
上周五,重庆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交易。这在“碳圈”称得上是件大事。
“葫芦七兄弟终于凑齐了,试点启动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这让人充满期待。”低碳综合服务商——中创碳投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无限感慨。他在低碳领域从业10多年,参加过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参与过
CDM在中国规则的制定,是“一步步看着中国碳市场在往前走” 。
截至目前,深圳、上海、
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7个碳市场纳入了2000多家企业,总配额量超过12亿吨,中国俨然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碳市。
老外们也惊叹于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近日,在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主办的化工企业《“责任关怀”北京宣言》重申仪式上,跨国化工巨头们纷纷认为,中国碳市场发展速度惊人。拜耳材料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苗伯乐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围绕低碳,环保,中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非常大力地在推国际上各种各样的非常创新的理念。”
“接下来,各地试点工作将进入深耕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钱国强称。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