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全国铺开可能性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国实际交易的是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整体交易量不是很大,约为12万吨。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对南都记者分析认为,“上海的交易也不会很活跃,这跟大的经济背景有关系”。其解释说,无论是深圳还是上海,都已经转入后工业化的时期,高排放企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对碳指标的需求会弱化。“上海、深圳都在转型,从粗放向更精细化转变,然后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指标的需求本身较弱。从供求方面来看,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微乎其微,不能对供给方提供有效的激励;从需求来看,当前经济增长下降,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碳指标需求逐步弱化。”
其指出,而相对于深圳,上海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原因就在于进入市场交易的都是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重点企业。其市场规模、市场层次,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基本相同。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戴星翼提醒说,不能对碳排放市场抱过高的期望。未来,这个市场应该是有融资功能的,向碳金融方向转变,但目前来讲还看不到这个可能性。其表示,“这一块不上去,企业把通过各种方式积攒下来的碳指标挂牌放到市场上去卖,在现在的这种运行机制下,它不会很热。相对欧美的整体统一市场,国内将市场按照区域进行分隔后的市场太小。市场运行效率很难给予期望。”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也表示,尽管试点已经开始,但是目前看来全国铺开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央企和地方政府在减排问题上的管辖问题、未来在全国推广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景和各个交易所定位,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定价和配额设置,是目前推动碳交易发展的关键和最大难题。他指出,以碳排放配额为例,一旦交易便涉及利益和成本,确定过程是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此外,单个城市作为试点很难形成规模,这必将导致试点城市的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均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