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
会议上,“探索开展海洋
碳汇核算”被明确提出。这一重要部署,标志着我国“双碳”目标正在从陆地系统延伸至海洋空间。在实现准确、可核查、可报告的海洋
碳汇核算上,目前我国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碳汇核算
方法学体系?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就海洋碳汇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焦念志院士科研团队。由焦念志带领的厦门大学
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常年围绕
碳中和主题,探索海洋负排放变革路径。
深耕海洋碳汇:夯实理论基础,完善核算体系
《中国经营报》:当前,你如何看待“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这一部署的战略意义?这对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服务“双碳”目标意味着什么?
焦念志团队:“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是我国“双碳”目标从陆地系统延伸至海洋空间的重要标志,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碳量约为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每年可吸收四分之一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且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温室气体清单主要依赖林业碳汇,海洋碳汇的量化与核算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减排,更要增汇。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有利于填补海洋碳汇量化空白,补全碳汇核算维度,极大扩展我国碳汇潜力空间,为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全面、更坚实的支撑。
《中国经营报》:在实现准确、可核查、可报告的海洋碳汇核算上,目前面临的主要科学挑战是什么?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学体系,需要优先建立哪些标准、规范和观测网络?如何将前沿科学发现有效融入核算实践?
焦念志团队:实现准确、可核查、可报告的海洋碳汇核算,最重要的科学挑战是厘清碳汇基础理论过程机制。
我们长期以来聚焦海洋碳汇基础理论机制的研究,在国际上提出“微型生物碳泵(MCP)” 储碳新机制,被美国《科学》杂志评论为“海洋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这一理论及衍生的应用方案已被纳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特别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报告。基于MCP,与生物泵(BCP)、碳酸盐泵(CCP)、溶解度泵(SP)有机结合,已建立BCP—CCP—MCP—SP“四泵联合”的综合储碳理论与方法(BCMS)。
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学体系,首先要厘清海洋碳汇基础理论过程机制,由此逐步建立“理论—方法—技术”全链条生态。
目前,由我们牵头的“海洋负排放与碳中和”国际工作组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复成立,工作组汇聚了国内外科研优势力量,为该领域前沿科学发现的及时应用与转化搭建了
平台。
同时,工作组牵头提出的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国际标准提案《海洋负排放与碳中和——总则和要求》已成功立项,这是海洋碳中和领域首个国际标准,将为海洋负排放及碳中和领域的技术原理、操作规范、数据管理、基准线设定等建立国际通用准则,为全球海洋碳中和标准化提供指南。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激活蓝色潜力:推动协同发展,服务“双碳”大局
《中国经营报》:如何理解海洋碳汇能力提升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之间的协同增效关系?会议提到的“海域分层立体利用”对“蓝碳”有何潜在影响?
焦念志团队:海洋是多维度的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生态系统是天然的“蓝碳工厂”,海洋碳汇能力提升与生态保护修复之间存在紧密的正向协同关系。
不过,对海洋生态碳汇的认识需要多维度地全面核算。例如对于红树林,早前测算方式与标准不统一,无法准确区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
碳源与碳汇贡献。
当前,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基于MCP理论,提出“四泵集成”的海洋负排放生态工程新范式路线图,综合考量海洋多种碳汇过程机制贡献,面对不同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域,分层分类实施陆海统筹减排增汇、受损海区修复增汇、海水养殖区综合增汇、污水处理厂尾水碱化排海增汇等方案,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增汇双赢。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中国经营报》:会议提出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等产业,你们的研究在揭示海洋微生物资源价值方面,为这些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科学视角和资源宝库?
焦念志团队: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每千克海水中的微型生物数量与地球上人类总数相当,这些看不见的微型生物实际上是海洋中的巨人。
我们的研究长期聚焦海洋微型生物生态过程机制,发现海洋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未被充分开发的生物资源库”。其极端适应机制、共生代谢网络,为产业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丰富的代谢产物(药物先导化合物、工业酶、生物材料)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核心原料。
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微生物将成为推动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产业从实验室 走向产业化的关键力量,同时为解决人类健康、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提供 “蓝色方案”。
《中国经营报》:结合研究和对国家战略的理解,要实现“海洋碳汇核算”从探索走向应用,未来5—10年最关键的行动步骤是什么?
焦念志团队: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同样,要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未来的关键举措首先要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特别是海洋碳汇基础理论过程机制,这是厘清碳汇核算的一把“钥匙”,只有使海洋碳汇从 “科学认知”转化为“可交易资产”,才能真正支撑全球碳中和目标。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