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森林优质“碳库”作用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碳交易网2022-11-16 10:05

森林固碳增汇实现路径

 
  主持人:如何实现森林固碳增汇?请分享一些有代表性的探索和创新实践。
 
  沈满洪(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森林固碳增汇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技术固碳增汇和制度固碳增汇。
 
  首先,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固碳增汇。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蓄积量和生长量。在具有植树造林的国土和水文条件下,前者是主要方式;在造林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后者是根本方式。我国通过数十年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潜力已十分有限,要进一步把森林固碳的重心转向“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蓄积量和生长量”的方式上来。
 
  人工林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经营技术,是技术固碳增汇的典型案例。中国林科院陆元昌研究团队提出按经营强度、森林类型和概况特征的国家、省(市县)、小班三个水平的经营作业法。该理论和技术支撑了全国首个森林经营规划的制定,技术成果支持北京、河北、福建、江西等全国20个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总结了83个森林经营类型的示范模式案例,成为多功能森林经营成效展示和技术培训的样板,改善了森林组成和结构,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高。再如,带状珍贵树种近自然化改造毛竹林碳汇技术。毛竹被认为是理想的森林碳汇树种,浙江农林大学王懿祥教授团队以浙江临安、安吉两地的抛荒毛竹林为对象,分别进行不同采伐带宽的带状间伐改造,并在采伐带内补植红豆树、浙江楠、金钱松等乡土珍贵树种,共营造示范林450亩。结果表明,带状珍贵树种近自然化改造的毛竹林碳汇是集约竹林的1.08倍,显著提高了林地固碳增汇能力。
 
  其次,通过制度创新驱动固碳增汇。理论上讲,增加一个单位碳汇的价值等于减少一个单位碳源的价值。因此,将森林碳汇纳入碳市场,是碳市场区别于其他资源与环境市场的重要方面。用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等均是单一的产权市场,而碳市场则是碳排放权与碳汇复合的产权市场。只要碳市场基本完善,森林固碳增汇的收益预期就相对明确,对照森林固碳增汇的成本就可判断是盈利还是亏损。据此,相关部门可决定是否给予森林碳汇补偿。
 
  21世纪初,原国家林业局相继成立碳汇管理办公室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积极探索森林碳汇发展与自愿交易,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资助实施和参与管理的碳汇营造林项目达120多万亩。2020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实施单株碳汇项目,将森林增汇与农户脱贫有机结合,将全省树木碳汇信息和林户信息录入省单株碳汇大数据平台,发动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购买。目前,仅大方县凤山乡、羊场镇就有可售碳汇树11万余株,售价34万元。购买者支付3元,就可从林户手中购买1棵树1年的碳汇量,可减少10千克二氧化碳、释放7.5千克氧气。
 
  2021年,浙江省丽水市成立全国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编制完成《丽水市气候投融资工作方案》《丽水市气候投融资实施方案》。今年4月份,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组织召开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评审会,对丽水市试点申报方案进行专家评审,一次性通过。这一试点项目落地,对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实现投融资做出先行示范。
 
  今年3月份,继丽水成立森林碳汇管理机构后,浙江省安吉县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林业碳汇管理局,计划通过全域毛竹碳汇开发与交易,撬动整个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域共同富裕先行,在依托森林碳汇推动全域“两山”转换方面做出示范。安吉县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获得110亿元长期低息贷款,组建了全国首个省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并以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为抓手,建立起“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体系。整个项目预计碳汇收储面积达50万亩以上,年产碳汇量30万吨以上,按照每亩竹林收储价格400元计算,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超过2亿元。
 
  森林固碳增汇的探索具有三重意义:一是生态效益,实现森林碳汇提升;二是经济效益,激励碳汇这一特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是社会效益,激励人们从事森林固碳增汇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促进乡村共富。从上述案例可见,技术固碳增汇侧重于解决降低人为森林增汇的成本问题,制度固碳增汇侧重于解决人为森林增汇的收益问题。只要人为森林增汇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激发人们从事森林固碳增汇工作。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