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森林优质“碳库”作用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碳交易网2022-11-16 10:05

森林碳汇的多维度效应

 
  主持人:森林碳汇具有经济价值,同时密切联系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森林碳汇的多维度效应是怎样体现的?
 
  刘金龙(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际林联林业经济与政策学部副协调员):1991年至2020年,全球森林面积年均减少约737万公顷。从全球看,林业是碳源,而不是碳汇,森林减少和退化贡献了全球碳排放的18%至22%。森林作为陆地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荒漠化、减贫、绿色增长、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是环境与发展的纽带,一些发展中国家森林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走不出“毁林—生态恶化—经济增长乏力—进一步毁林”的恶性循环。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签署《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力争到2030年实现全球森林面积零净损失。
 
  森林碳汇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十分重要。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增加到目前的24.02%,森林蓄积量增加了85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92亿吨,年均增加量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量7亿至8亿吨,约为我国年碳排放总量的7%,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发展森林碳汇,既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转型发展,也可为经济发展留足“碳”空间。根据《“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我国发展森林碳汇潜力巨大,着力提升森林碳汇增量,可助力构建多层次碳中和路径,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发展森林碳汇对助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等具有多维度协同效益。
 
  我国曾长期受森林不足带来的风沙肆虐、水土流失、江河淤积等生态危害的影响。例如山西右玉,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常年风沙肆虐。如今,通过持之以恒的植树造林、恢复生态,森林覆盖率从0.3%增长到33.3%,森林碳汇增加100倍以上,粮食产量增长6倍,牛羊存量增长10倍以上;再如河北塞罕坝地区,曾经“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一片荒凉。如今,塞罕坝是一面抵御风沙的墙,是一汪绿意葱茏的海,保卫京津,滋养滦河、辽河。塞罕坝林场建场60年来,森林碳汇储备增加1830万吨,增长30倍。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此外,我国还涌现出福建长汀、贵州毕节、宁夏毛乌素沙地、陕西黄土高原等一批森林恢复和修复的典型。
 
  我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实现了林粮互促、林茂粮丰。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等,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披上绿妆。据统计,170万生态管护员守护着绿色的大江南北、偏僻山岗、边陲边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而今过上了全面小康生活。
 
  我国蹚出一条森林恢复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道路。通过森林恢复和修复,提升碳汇能力,缓解气候变化,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促进农牧业生产,创造绿色就业机会,丰富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度效应。
 
  未来,应进一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发展森林碳汇,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拓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渠道,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