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蓝色碳汇的发展与展望,我国为什么要发展蓝碳?

文章来源:GIFF碳交易网2022-04-06 10:34

蓝碳的定义与发展

 
(一)蓝碳的提出与定义
 
 
海洋蓝碳(Ocean Blue Carbon,OBC)(又称“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特指海草床、盐沼和红树林三种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最早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于2009年在《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Blue Carbon:the role of healthy ocean in binding carbon)报告中正式提出,明确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海洋碳汇已成为全世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及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进行海洋碳汇交易示范,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约为40万亿吨)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每年可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减少大气CO2、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支持生物多样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减排”的另一条重要路径。而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作为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固碳效率。虽然这三类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床的0.5%,植物生物量也只占到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其碳储量却高达海洋碳储量的50%以上(林伯强,2021)。
 
 
(二)蓝碳相关学术研究
 
 
对于“蓝碳”这一新兴概念,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围绕海岸带蓝碳的科学概念、我国蓝碳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在蓝碳原理及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许多学者就蓝碳的科学界定、作用机理、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唐剑武等(2018)主要探讨了海岸带蓝碳的概念、定量研究方法及海岸带蓝碳在湿地恢复中的应用等方面,提出要利用蓝碳原理增进微型生物碳泵的储碳功能,推动建设可持续性海洋牧场等重要海岸带生态系统。张瑶等(2017)以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为主线,论述了近海生态系统结构与碳循环功能特征、碳汇形成过程与机理,提出中国应进一步加强碳汇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在海洋碳汇领域的优势。周晨浩等(2016)从蓝碳生态系统类型与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维持,以及面临的威胁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
 
 
在中国蓝碳资源测算方面,许多学者对当前中国现有的蓝碳资源存量及未来前景进行了量化。刘芳明等(2019)主要针对海洋碳汇价值核算方面展开论述,构建了分类价值指标体系和分类核算方法,提出海洋碳汇经济价值分狭义与广义两种,并重点分析了运用“总经济价值法”核算广义海洋碳汇价值。李捷等(2019)结合IPCC给出的碳汇计量建议使用方法与清洁能源机制计量方法标准,对如何计量红树林、海草床、盐沼3部分的碳汇做了方法学分析,测算得出中国可预期海岸带蓝碳碳汇增量约为340~516万吨CO2。王法明等(2021)重点关注了中国的滨海湿地,经测算表明我国滨海湿地每年通过沉积物埋藏所固定的碳可达0.97 Tg C·a−1,并将持续增长,在21世纪末增加到1.82—3.64 Tg C·a−1。
 
 
在蓝碳价值应用上,已有研究从蓝碳市场交易、蓝碳经济发展、蓝碳产业链衍生等方面展开论述。白洋等(2021)运用归纳分析及学科交叉等方法,对国际蓝碳议题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蓝碳建设的实践进行梳理,发现在蓝碳交易市场中,既有制度存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推进缓慢、交易各环节的市场监管及环境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高学文(2018)对海洋碳汇中碳金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加强碳金融的发展,使海洋碳汇成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流,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李雨浓等(2019)针对我国率先提出的碳汇渔业概念,分析了海洋碳汇渔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并对海洋碳汇渔业的金融支持模式进行探索。徐静俊等(2020)运用产业间经济外溢效应模型测算了碳汇渔业绿色发展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在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优先发展碳汇渔业,将碳汇渔业产品确立为海洋渔业的主导产品能有效地拉动海洋渔业经济的增长并带动海洋渔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蓝碳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1.国外发展
 
 
蓝碳概念的出现使各国科学家从减缓气候变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海洋生态系统,蓝碳科学体系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2.国内发展
 
 
中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滨海湿地面积约为670万平方公里,红树林、海草床、滨海沼泽三大蓝碳生态系统是我国大陆分布最广、最为典型、生态功能最为重要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赵鹏,2019),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自“蓝碳”概念进入中国,就在国内海洋领域落地、生根、发芽。近几年,中国政 府已认识到蓝碳在增加碳汇、缓解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重要作用,表2展现了蓝碳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