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在碳交易市场备受关注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2016-03-30 11:37

    的连续监测发现,2007年以来,由于风电项目的成本效益优势,曾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在碳市场的交易量处于领先地位。随后,防止毁林项目(REDD)等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碳信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2014年,林业碳汇交易达到3440万吨成交量的历史最高水平,交易额达到2.57亿美元。开展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与经营的面积达到2620万公顷。
    森林碳汇项目的综合效益明显。以2013年为例,全球159个森林碳汇项目创造了9000个就业岗位,有15万人参加过培训或接受过相关的能力建设训练,产生了用于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4100万美元生计收益;与此同时,还促进了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报告,2013年签订的交易合同中,有37个项目是在社区管理的集体土地上开发的,也是建立此报告制度以来在集体土地上实施森林碳汇项目数量最多的一年,碳汇交易量达到38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社区带来不少于800万美元的直接收入。林业碳汇交易成为推进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以及社区发展的重要融资工具。
 
    随着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稳步推进,林业碳汇项目也被纳入了中国核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机制,现已成为7省(市)碳交易试点普遍接受的碳抵消项目类型,也将是未来全国统一碳市场积极鼓励 和重点支持的项目类型之一。这就为林业部门和企业未来获得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在市场上获得资金提供了路径和方法。2014年9月,北京顺义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作为北京市首个碳排放权抵消项目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同年12月,承德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在北京挂牌并成功实现交易;2015年5月,我国第一个碳汇造林CCER项目——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获得签发。这都是林业项目借助碳市场融资的有益尝试,为盘活林业经济、促进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背景下,全球碳市场发展迅速。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碳市场发展报告,碳交易和碳税所涉及的排放量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3倍,目前大约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12%。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涵盖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单一规模最大的国际碳交易体系;其次是中国和美国,分别涵盖1亿吨和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15年,全球范围内碳价值达到500亿美元,其中70%(350亿美元)来自碳交易体系,剩余的30%来自于碳税。现行碳价格差别很大,从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低于1美元到130美元不等,大多数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85%)的单价不足10美元,远低于科学家对满足2℃气候稳定目标建议下的经济模型估算的碳价格。《巴黎协定》明确保留市场机制,允许缔约方之间自愿进行减排交易,前提是保证整体排放不出现重复计算。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际碳市场的发展,并影响国际碳市场格局,包括欧盟和中国在内的碳交易机制将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美国尚未在联邦层面建立碳交易机制,但由于其经济与金融实力以及在加州、东北部区域等的碳交易实践经验,美国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此外,新西兰和瑞士在2008年启动了国内碳市场。韩国在2015年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强制碳交易。
 
    我国从2007年起逐步明确了建立和发展国内碳交易体系的立场。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探索碳交易机制。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逐步发展国内碳市场。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自2013年起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推进自愿碳市场的发展。到2015年,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全部出台了核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的相关要求和条件,且7个试点碳市场允许使用的抵消比例为5%-10%不等,已经完成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CCER项目开始进入碳市场,进入实质的交易履约阶段。截至2015年12月,7个试点市场共纳入企事业单位2000多家,年发放配额总量约12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配额交易量超过4000万吨,成交金额超过10亿元,碳排放权的市场价格在每吨12元至130元之间波动。2016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定下时间表和实施细则:2016年将完成立法和行政法规的相关工作,并开展配额分配;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随着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努力,中国将很快形成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还可能延伸全国碳市场至“一带一路”和周边其他欠发达地区。根据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测算,全国碳交易市场成立以后,涵盖的排放交易量可能扩大到30亿吨至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全国碳排放现货交易的市场规模为12亿元至80亿元,由此带来的碳交易衍生品,包括CCER质押、CCER预购买权、碳期权合同、碳基金等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千亿元,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活力。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