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
会议精神,充分发挥
绿色金融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立足地方
绿色产业、绿色项目和高碳行业,精准对接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需求,以金融“含绿量”提升辖区发展“含金量”。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2493.6亿元,比年初增长7.99%,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增速5.27个百分点。
用好政策工具 带动发展资金更足
为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提升绿色能源供应能力,广东某
新能源有限公司向东莞银行申请信贷资金用于经营周转。鉴于其在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的突出表现及良好发展前景,在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莞绿融”支小再贷款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东莞银行给予该企业1000万元贷款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2024年累计投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512.21亿元,同比增加44.96亿元,其中
碳减排支持工具4.52亿元,涉及
碳减排贷款7.53亿元,投放量稳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为东莞绿色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低成本信贷资金。
针对绿色发展领域,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从专设额度、名单制管理、利率优惠、绿色通道等方面着手,设计并全国首创“莞绿融”支小再贷款专用额度,同时针对绿色制造重点领域创设“绿链通”再贴现,优化适配产业链对接模式,精准支持绿色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截至2025一季度末该行累计投放“莞绿融”支小再贷款1.57亿元,办理“绿链通”再贴现3.73亿元,指导辖内法人银行发行
绿色债券15亿元。
创新金融产品 助力换挡升级更顺
“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是企业减少
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东莞金洲纸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前期,华夏银行东莞分行敏锐察觉到企业的业务需求,在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指导下,探索创新金融模式并推动落地碳排放权抵质押业务,以碳排放配额质押的增信方式,将企业结余的1.7万吨广东省碳排放配额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公示系统进行质押登记,为其提供流动资金贷款5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采购废纸原料。该创新融资模式不仅帮助企业盘活了碳资产,还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注入了金融动力,助力企业迈出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实一步。
东莞金洲纸业有限公司换挡升级是东莞金融系统创新产品服务、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类似成效已在降碳、节水、蓝色经济等各个领域初步凸显。东莞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稳业卡”,为广东省海洋牧场示范项目“松湖优谷文旅综合体”提供450万元额度,支持项目培育洪梅笋壳鱼苗,相关
案例获评广东金融学会颁发的2024年度“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
案例”。
做优融资服务 促进供需对接更准
在支持绿色制造名单主体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加大和市工信局的协同联动,获取相关名单后组织辖区银行机构主动开展融资对接服务,发挥绿色制造名单企业在制造业低碳转型中的导向性作用。2024年,东莞辖区银行机构累计向绿色工厂企业发放贷款204.3亿元,有力支持了相关企业的绿色制造项目。
在支持新能源发展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构建“链主企业+合作银行+中小微企业集群”融资对接机制,针对东莞市筛选的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重点产业链,遴选出相关主合作银行并授牌“制造业服务中心”;指导辖区法人银行针对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率先落地“整链授信”,授信金额达38亿元。
“以往的生产模式能耗高、碳排放量大,不仅对环保造成了压力,也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广东某陶瓷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绿色发展浪潮中,低碳转型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寻求转型的道路上,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指导东莞银行依据《广东省陶瓷行业转型金融实施指南》,为该企业成功发放150万元贷款,专项用于支持企业实施“能源结构优化”低碳转型技术路径,成为企业迈向绿色发展的关键助力。
低碳转型,标准先行。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组织辖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广东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建设,促成发布《广东省陶瓷行业转型金融实施指南》,出台广东省内市级层面首份金融支持建筑领域绿色发展的专项文件,为金融更好服务低碳转型提供操作性指引。同时,该行推动东莞银行落地全国首批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投放2000万元以支持东莞某水泥企业的转型改造,为金融支持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随着金融与绿色“双向奔赴”,更多东莞企业在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行得更久。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