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保障能源安全需准确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

文章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杜祥琬2022-11-28 11:45

保障能源安全需准确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
 
杜祥琬
 
(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是影响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关键点,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
 
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资源基础丰厚,科学技术基础坚实。曾以“富煤贫油少气”对我国能源资源禀赋进行的描述,是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绝对多数时的认识,然而放在当前发展形势和客观情况下看,这一描述忽略了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最新实践和研究数据,完整准确理解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为我国能源转型奠定准确的基础认知。
 
一、准确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首先,要正确认识所谓“富煤”。根据谢和平院士《碳中和目标下煤炭科学产能资源量及支撑能力分析》一书数据,我国现有煤炭科学产能可供开发资源量约为3258亿吨,其中在产煤矿可供开发资源量约为1710亿吨。这意味着,如果仅考虑在产煤矿现有可供开发资源量以及现有的技术和回采率水平,按照40亿吨左右的年产量规模,我国煤炭产能只能支撑40年左右。所以,“富煤”是相较于国内油气资源而言,是“相对富煤”。但对比全球,我国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要充分评价可再生能源的潜力。BP发布的《2022年世界能源统计回顾》数据显示,2021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占全球发电量的比例首次超过10%,达到10.2%。同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7%。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均超过3亿千瓦。即便如此,可再生能源已开发资源量尚不足其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
 
再次,要准确把握我国油气资源的新增态势。目前我国石油的年产能为2亿吨左右,天然气的年产能在2000多亿立方米。尽管我国石油公司在努力加大勘探力度、提升增储上产能力,但数量级并没有变化。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分别达36.89亿吨、63392.67亿立方米,由此可计算出二者的储采比分别仅为18年、30年左右。
 
二、建议
 
全球能源体系深刻变革,能源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更不能忽视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因为这是我国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依赖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幻,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基于现阶段能源电力保供形势与能源转型发展策略,建议如下:
 
一是节能提效。这是我国能源战略之首,也是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给安全、环境安全、气候安全的要素。在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仍是减排的主力。二是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基于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重要性,仍需充分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三是坚持先立后破原则,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尤其是推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高质量发展,以及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时,要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原则发展可再生能源。纵向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横向构建多能互补,通过智能电网集成新能源和储能等灵活性资源,使电力系统具有柔性平衡功能,实现优质的电力输出。在可再生能源可靠替代、顶峰出力的基础上,实现化石能源逐步减退。四是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我国的人口规模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保证目前80%以上的能源自给率,也要保证未来长远的能源安全,需始终确保能源安全,这是兼顾当下和长远的大计。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杜祥琬)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