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双碳”工作开局良好 下一步将研究制定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碳交易网2022-09-26 09:12

  在“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之际,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双碳”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全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双碳”工作各方面进展好于预期
 
  据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介绍,两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双碳”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在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我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水耗强度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58%。
 
  尽管我国“双碳”工作各方面进展好于预期,但刘德春也指出,过去两年,国际局势深刻演变,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失衡加剧,部分欧洲国家重启煤电,全球减排进程遭遇波折。这启示我们,绿色低碳转型绝非易事,必须立足客观实际、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对此,刘德春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切实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把握节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关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二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着力夯实能源供应基础,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三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四是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五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刘德春称,中国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刘德春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十年来,我国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具体来看,十年来,我国持续大幅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1000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保障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退出过剩钢铁产能1.5亿吨以上、取缔地条钢1.4亿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1%,比2012年增加5.7个百分点;“三新”产业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7.25%;新能源产业全球领先,为全球市场提供超过70%的光伏组件;绿色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提升至84%。2022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6万辆,保有量达到1099万辆,约占全球一半左右。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数据还显示,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单位GDP水耗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约58%。
 
  “过去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刘德春表示,未来,要以“双碳”工作为牵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