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汪明月2022-09-21 09:53

优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制

 
  为发挥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引领作用,要在全面摸清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存量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前瞻布局理论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前沿技术攻关、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政府和市场双向发力来优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环境和体制机制。
 
  一是摸清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家底,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摸底行动,全面掌握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现有水平。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点、路线图、优先序,在双碳领导小组下,以科技管理部门为主导,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成立科技工作组,制定我国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有序布局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终端能源电气化、低碳供热、负排放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先进适应技术、颠覆型技术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专家、战略科学家、企业家等在技术体系构建中的咨询作用,持续跟踪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情况,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需求目录,定期更新并向社会公布。
 
  二是前瞻布局各类型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尽早实现我国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自立自强。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越性,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在国家层面率先布局近中期需要集中突破的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集中优势资源设立专业智库群,对颠覆性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过程进行长期跟踪,形成面向碳中和的颠覆性技术清单,推动颠覆性技术突破。超前部署具有产业变革趋势的战略先导和交叉前沿研究项目,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推进钙钛矿太阳电池、V2G、氢能、先进核能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推动关键基础材料、设备、零部件等技术升级。要大力推动能源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智能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加大对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升级的支持力度。
 
  三是强化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政产学研用金服深度融合。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充分发挥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企资金、平台、技术等优势,使之成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创新主体,利用好民营企业在政策灵活性、创新活力、人才聚集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新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开展面向技术应用的研究创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上下游联动的一体化创新和全产业链协同技术发展模式。强化财政支持的行业技术项目申请必须由企业参加,大力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引导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有效应对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等。强化社会主体参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广度、深度,创新参与形式。
 
  四是以建设碳中和技术服务中心为契机,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绿色技术银行为主体,建立面向碳中和的综合性绿色低碳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各地区、有关单位依托或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地区或行业的专有技术服务中心,并打通与国家碳中和的综合性绿色低碳技术交易市场的连接。加强绿色技术交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培育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第三方检测、评价、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培养一批环境科学、法学、管理学等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经纪人,吸引更多人才进入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服务领域。加强交易中心建设的跟踪指导和动态管理,进一步优化交易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交易管理办法,依法合规推进各项工作,营造健康活跃的技术交易氛围。
 
  五是构建适应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推行“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机制,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针对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等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建立并完善符合能源颠覆性技术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项目资助机制。综合用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用能权市场交易机制等市场机制,向从事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企业提供经济激励,引导企业研发和应用低碳技术。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遵循行业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制定行业企业配额分配基准线。研究制修订实现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相关装备、工程、运行等标准,形成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分级分质标准、评价标准和监管标准。通过各类标准的制修订激发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需求,让更多现有可行的技术得到更大程度的推广应用。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全社会一盘棋。以低碳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优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制,是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