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创新》,鲁政委、钱立华、方琦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文章来源:新浪鲁政委2022-08-08 13:16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地提出碳中和目标,该目标一经提出,便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
 
提出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我国要在当前阶段提出碳中和目标?梳理国际上环保潮流与可持续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的确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产生的负面效应逐步凸显,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前所未有的反思,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著作陆续发表,掀起了一阵可持续发展思潮,也奠定了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以不变价格人均收入水平为标尺,则可以发现,中国在2017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大致与美国在1964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当。恰在此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判断做出了一次重大调整,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到了2021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做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的判断,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此时,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也正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远不止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为此,我们“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金融的内涵将进一步扩展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事实上,我国的绿色金融已历经多年发展,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市场发展都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绿色金融市场不断扩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市场已初具规模,绿色基金、ESG投资(ESG指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绿色保险等正快速发展,碳市场顺利推出,各类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与实践不断涌现。
 
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我国绿色发展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这也对未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实现我国“30·60”的“双碳”目标,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都会加速低碳转型,资金需求巨大。很多机构预测,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30年-40年的新增资金需求在100万亿-200万亿元。在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下,绿色金融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而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绿色金融的内涵将进一步扩展。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过去的绿色金融政策与市场发展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同时展望未来在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将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为趋势篇,聚焦碳中和大趋势下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篇为政策篇,聚焦国内外绿色金融的政策与标准。第三篇为实践篇,聚焦绿色金融市场助力碳中和的实践。
 
作为中国绿色金融从无到有发展的亲历者与研究者,我们幸于生逢其时!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的内涵与外延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愿本书成为读者了解和学习绿色金融的一本参考书、工具书,或故事书。本书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未尽之处还请诸位读者见谅。
 
(作者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