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交通、能源协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与政策研究》报告

文章来源:人车路云边碳交易网2022-05-16 10:19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我国汽车产业减碳面临严峻挑战。欧美交通碳排放均于2007年左右达峰,目前正通过汽车电动化等途径推动交通领域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汽车产业需承担更多的减碳责任。当前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约198辆,相较发达国家平均600辆的规模仍较低,基于旺盛的居民机动化出行需求,我国汽车产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速增长,汽车行业高保有量与快速增长的态势,与希望交通领域尽快达峰或者提前达峰的要求存在矛盾。
 
汽车、交通和能源三者构成了相互支撑、互为约束的碳链条。首先,交通需求会影响汽车保有量水平和交通部门能源消耗量,从而影响碳排放。其次,汽车终端用能结构及能耗水平影响到能源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最后,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考量,能源绿色化程度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上游制造端及道路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必须在双碳战略统筹时进行全方位协同,才能推动各领域目标的落地。
 
本报告全面总结双碳背景下全球汽车、交通与能源减碳的形势与特征,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基础性问题,剖析汽车、能源、交通协同减碳的重要意义和思路,总结各领域当前面临的低碳发展新形势及产业链企业重点行动,提出协同背景下的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并为政府及相关企业进行战略部署和远期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总结全球汽车、交通、能源减碳形式,梳理各国的具体时间及特点。目前各国在减碳行动上的历史责任、阶段任务、转型路径存在差异,各国均将汽车、交通、能源作为低碳转型的布局重点,但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战略形式、技术路径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在转型过程中各有侧重,相关国际经验可为中国未来的转型之路提供借鉴。
 
第二部分介绍在推动汽车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基础性问题。一是碳排放管理范围,我国汽车碳排放政策法规逐步从使用端向全生命周期扩展;二是碳排放核算方法,汽车行业常参考国际公认或通用标准进行核算,亟待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三是碳排放核算数据收集问题,国内建立了多个碳排放评价相关数据库,但有待完善、协同并与国际互认;四是减排和减碳的关系问题,减排与减碳并行不悖,相关政策可协同发力、共同促进;五是汽车产业低碳转型面临着转型成本高的严峻挑战,但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投资效率提升也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部分概括汽车、交通、能源三大领域需要协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及总体思路。从从产业关系、技术协同、政府减碳行动、企业减碳行动、国际发展形势等多个角度出发,三大领域减碳相互影响、互为条件。各领域需要从发展目标、实现路径、技术路线、体制机制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推动三个领域协同减碳。参第四、五、六部分详尽剖析了协同背景下汽车、交通、能源领域各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主要发展路径。汽车领域将面临产业转型、产业链重构的发展机遇,但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高增长与减碳高目标存在矛盾并且汽车行业整体减碳基础相对薄弱,需要依靠产品端新能源汽车发展、绿色工厂及绿色制造体系搭建、供应链上游低碳管理、整车与动力电池回收等路径推动减碳进程。交通领域碳排放居高不下,国内绿色出行分担率仍有不足,城市交通智能化建设水平同低碳发展要求尚未匹配。
 
未来可通过交通体系重构,优化交通用能结构及城市出行结构,并引入车路协同及智能化技术释放减碳潜力。能源转型同新能源汽车转型相辅相成,新能源汽车发展成为破解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绿色能源成为汽车真正走向低碳的关键;目前汽车、能源协同发展在资源分布、技术及政策机制方面还存在制约,未来要结合战略协同的顶层设计,引导技术攻关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价格政策与市场机制完善,实现真正的绿色低碳发展。
 
第七部分针对支撑汽车、交通、能源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发展问题,包括车网互动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潜力及技术路线、智慧慢充、安全快充与换电技术趋势与应用场景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相关的技术及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蓼!第八部分结合国际、国内低碳发展形势及各领域的现状提出协同背景下汽车、交通、能源领域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以完善汽车、交通、能源协同发展战略与顶层规划、推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重构城市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强汽车同能源协同发展四个方面为出发点,从政策端发力,推动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多|第九部分根据企业调研,梳理汽车产业链企业的双碳战略发展目标及战略规划,从产品端、生产端、供应链、回收侧及协同侧五个维度总结企业碳减排实施路径中的亮点行动,以期为产业链企业减碳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