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碳达峰,钢铁行业直面降碳挑战
《指导意见》指出,虽然“十三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显著成效,但“十四五”时期,其仍然存在产能过剩压力大、产业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
对此,《指导意见》提出了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绿色低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等多重目标,首次明确了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表”,并提出“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的任务目标。
碳达峰时间的确定,为我国钢铁行业带来了挑战。
对此,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向记者坦言:“首先,我国钢铁行业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75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的11.6%。‘十四五’期间,国内粗钢产量总体仍将处于高位,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压力依然巨大。其次,钢铁行业边际减排成本正逐步增加。随着传统节能低碳技术的大幅应用,进一步大幅降碳的减排成本将逐步增加。同时,完成80%超低排放改造存在增加能耗、增加成本的风险,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存在难度。第三,钢铁行业仍面临节能降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考验,尽管包括干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烧结余热发电、高参数煤气发电等技术在内的常规节能降碳措施逐渐普及,但节能降碳新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难度大、进度慢,钢铁渣余热利用、中低温余热利用、低碳冶金、
CCUS等突破性
碳减排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难度相对较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