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下,炼化企业如何转型——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副所长宋艳萍一席谈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赵晓飞2022-03-15 10:41

 近两年,民营大炼化企业纷纷瞄准下游新材料、新能源领域,通过投建新项目来尝试转型升级。在“双碳”目标下,民营大炼化的转型,对于其自身和行业发展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如何平衡“减排”?对此,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副所长宋艳萍近日谈了几点看法。
 
  民营大炼化企业正在向下游新材料方向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宋艳萍表示,该趋势的确可以看作是民营大炼化行业正在开启的新一轮转型。在“双碳”和能源“双控”背景下,我国能源转型正驱动着炼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石油炼制、轻烃裂解等大型炼化项目由于碳排放量大,新上马项目受到政策约束。此时,民营炼化企业转向下游新材料方向发展,是适应国内石化行业管控政策要求、降低申报难度的一种“主动转向”,以求打开投资渠道、建立新的成长点。
 
  这种转型是民营大炼化企业的主动转向。宋艳萍分析,这种主动转向对满足国内石化产品需求,促进石化产业高端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我国石化产业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实力,乙烯、芳烃、合成树脂等主要石化产品的产能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石化产业发展质量还不高,存在低端化工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的矛盾。特别是近年石化产能扩张潮带动大宗通用石化产品的大规模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低端过剩局面。另一方面,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人民消费结构升级将带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炼化行业是能耗重点行业,减排任务也很重,平衡好“发展”与“减排”问题不容忽视。对此,宋艳萍指出,当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单位GDP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预计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年均仍将保持2%以上的增长水平,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
 
  按照国家既定目标,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这需要各地区、各行业都要有新的增量来支撑和保障,不能只强调能耗控制、碳排放控制。石化行业可以按照产品的属性、类别有区别地发展。对于技术含量高、能耗低、排放低的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项目,应加快发展,尽早国产化。
 
  此外,在立足当下的同时也要放眼长远,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循序渐进、持续发力,以求解决好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问题。炼化行业应当制定分阶段的战略目标,因为随着对绿色低碳认识的不断提高、相关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绿色转型的认识也将是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如作为炼化产业最主要的产品汽油、柴油,未来是否会完全被氢能、电能取代,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如氢气生产储存运输的经济性问题、废旧电池安全回收问题、电能氢能全生命周期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等也需关注。
 
  宋艳萍进一步解释,炼化行业的“短期目标”是指炼化企业在近期应当重点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等角度进行转型升级。炼化企业可采用先进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存量装置,如过程强化技术、能源系统构建技术,降低能耗、物耗,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先进石化产能。他们还可通过优化利用炼厂副产轻烃、国外廉价轻烃资源等,优化乙烯原料结构。此外,炼化企业还可采用炼油向化工转型技术、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等,推动炼厂向化工转型;发展生物质生产炼化产品的技术,如生物乙醇、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措施。
 
  “长期目标”则是说,从长远看,炼化企业应快速提升生物质能源、新能源新业务、氢能产业链的规模化发展,加快深度脱碳进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起油、电、氢、生物质共存的能源产品供应格局。
 
  高能耗行业的转型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协会的指导。宋艳萍介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继印发《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和《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为石化行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制定了标准、明确了要求。近期,工信部也陆续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了《石化绿色低碳工艺名录(2021年版)》等,提出鼓励技术改造路线、推荐绿色低碳工艺等,指出了石化行业碳达峰的实施路径。这些文件为炼化企业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2030年碳达峰奠定了基础,炼化企业应当深入学习并参考执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