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与赋能,中国产业的“双碳”探索

文章来源:青岛财经日报尹为鉴2021-12-28 11:40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当这一年行至末尾时,便需要对过去种种探索进行回顾。特别是在2020年中国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双碳”便承载着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始终位于焦点之上。
 
在这种背景下,12月21日,海尔中央空调发布暖通行业首个能源减碳路线图。内容中指出,到2030年,海尔中央空调将助力暖通行业总减碳量将达3.16亿吨。其中,制冷减碳1.66亿吨,热泵减碳1.5亿吨。毫无疑问,在探索“双碳”的这条道路上,暖通行业迈出了坚实一步。而事实上,暖通之外,诸如汽车等行业,亦在趋向着“双碳”,走着属于自己的道路……
 
内部驱动的汽车行业
 
实现“双碳”,便需要探索出具备行业特色的发展之路。而在这个层面,中国汽车行业极具代表性。
 
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中国汽车销量已连续十几年全球第一,换言之,控制好汽车的排放量,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道路交通领域是第三大碳排放源,占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与此同时,在其他高耗能产业达到或接近达到碳排放峰值时,中国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却在十年间增长了5.8亿吨,而燃油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则是其主要原因。基于此,中国各大车企纷纷发力于新能源汽车,致力实现产品端变革。可以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是汽车行业减排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车企实现“双碳”的关键举措。
 
而在供应链端,中国汽车行业亦是向着高新技术的网联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探索。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表示,智能化是推动汽车减碳减排的技术创新动力(310328)。据悉,目前中国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已超15%,L3级自动驾驶车型已开展测试验证,车联网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中汽创智CEO李丰军认为,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以及域控制器的迭代落地,可以大幅度提升车辆能源利用率,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技术。
 
可以看到,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产品端变革还是供应链优化,中国汽车行业即是在用一种内部驱动的方式推进产业变革。
 
外部赋能的暖通行业
 
如果说汽车行业的“双碳”路径是一种发自于行业内部、企业内部的自驱力推进,那么本次发布暖通行业首个能源减碳路线图便呈现着外部赋能的特质。而海尔中央空调则是外部赋能的代表性企业。
 
海尔中央空调相关负责任人表示,海尔中央空调的减碳路径体现在智造、技术、应用三个方面。
 
在智造端上,海尔中央空调的“双碳”实践体现着“样板”概念。以刚刚奠基的海尔中央空调胶州互联工厂为例,该互联工厂是海尔中央空调第二家互联工厂。值得关注的是,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实现了由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的转型,工厂整体效率提升2倍,产品定制周期缩短60%、研发周期缩短70%、交货期缩短1/3、质量优化50%、施工周期缩短30%,管理成本、运行成本、人员成本均有大幅下降,实现了绿色低碳生产,为行业在生产制造端树立了低碳样板。
 
而在技术端,海尔中央空调打造了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物联多联机、热泵机组等多种场景节能方案,目前应用于酒店、医疗、轨道交通、商业地产、数据中心、政府公建等行业。数据显示,在节能定制方案上,海尔磁悬浮空调场景解决方案已打造5000余节能示范项目,累计节能23亿千万时电;而在煤改清洁能源中,海尔中央空调项目的一个采暖期,平均减少燃烧标准煤30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28万吨。
 
在应用端方面,海尔中央空调则完成了平台化演进。平台从前端共创、个性化定制,到终端互联工厂大规模定制,再到后端云服务智慧远程维护,通过无缝化、透明化、可视化的服务实现用户全流程参与。这种模式实现了定制定单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交货期缩短33%,产品不入库率达72%,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能耗与浪费。
 
海尔中央空调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尔中央空调的实践,就是为暖通行业及各种攸关方赋能,我们不仅要实现自己的节能减排,也希望能用外部赋能的方式,带动更多企业加入到低碳的探索之中。”
 
事实上,海尔中央空调的低碳战略亦是一种关于未来的布局。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双碳”实践中时,海尔中央空调的先试先行便是让自己做好一切准备,并在时代风口到来之际,跃入行业领军者之位,开启暖通行业绿色低碳的变革之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