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不妨借鉴沃尔沃的碳定价机制

文章来源:艾瑞解析碳交易网2021-12-06 08:58

在日前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包括沃尔沃、通用、福特等在内的数家车企签署了《格拉斯哥轿货车净零排放宣言》,承诺到2040年淘汰传统燃油车。沃尔沃同时宣布,在企业内将实行每吨二氧化碳排放1000瑞典克朗(约合112美元)的内部碳定价(ICP)。由此,沃尔沃成为汽车行业内首家发布内部碳定价的车企。
 
根据沃尔沃内部碳定价的规则,每个未来的车型项目都将经过“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与评估”,并对车辆全生命周期内每一吨可预见的碳排放都计算“碳成本”。其目的是要确保每款车型即使在严格的碳定价计划下也能盈利,从而引导项目、采购和制造相关的决策都向着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今后沃尔沃推出的每一款新车都要进行碳排放方面的评估,并将碳排放成本纳入整个车型项目的成本核算体系,从而强化低碳运营。
 
沃尔沃此举意在未雨绸缪,使公司为将来出台的监管机制做好准备。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碳排放方面的监管不断收紧。以欧盟为例,其已经决定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也就是所谓的“碳关税”,预计2026年正式实施,要求出口欧盟的产品缴纳碳关税或购买碳排放权。初期将纳入电力、钢铁、铝、水泥和肥料这5个行业,之后还可能进一步增加。产品碳排放量测算范围不仅包括直接碳排放,还包括为生产其所需中间投入品带来的间接碳排放。对于车企来说,就需要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正是考虑到未来监管会不断加严,不少车企开始主动设定减碳目标,例如,宝马提出到2030年将平均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40%,并优先使用再利用材料。
 
沃尔沃引入的内部碳定价机制,也是企业主动寻求减碳的方式之一。虽然在汽车行业,沃尔沃是首家发布内部碳定价的企业,但内部碳定价机制并非是其首创。在其他行业,内部碳定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了《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021》报告。该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共有853家企业宣布已使用内部碳定价,1159家企业表示有意在未来两年内采用内部碳定价,公司数量较2019年增加了20%。具体来看,化石和能源企业数量最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26家企业表示已经实施或打算在未来两年内实施内部碳定价。
 
为何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内部碳定价机制?根据世界银行的调研,企业的主要动机包括:驱动低碳投资、改变内部行为、识别并抓住低碳机会等。其中,最主要因素是企业希望推动低碳投资。为了应对未来更加严格的监管,越来越多企业将气候风险和机遇纳入长期战略,并视内部碳定价为一种帮助指导投资决策过程的有效工具。很多能源企业和金融企业通过采用内部碳定价机制,来促进低碳投资,改变内部行为,提升能源效率,并抓住低碳计划。
 
价格方面来看,报告指出,上述企业披露的内部碳定价从6美元到918美元不等,大多数企业的碳定价远低于达到《巴黎协定》目标所建议的范围(40~80美元/吨),只有16%的企业碳定价在上述范围内,还有10%的公司采用了更高的价格。相比之下,沃尔沃的定价约为112美元/吨,算是一个比较高的价格。也可以看出,沃尔沃对自身的要求比较严格。
 
沃尔沃认为,今后会有越来越多车企引入内部碳定价机制。这是很有可能的。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企业气候行动与内部碳定价之间存在关联性,内部碳定价的应用被认为是撬动企业脱碳的一个重要杠杆。当前,不少车企提出了碳中和时间表,例如沃尔沃提出到2040年成为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通用汽车宣布到2040年其全球产品和运营将实现碳中和,大众集团、福特、本田、日产等车企则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
 
内部碳定价已成为一项关键的前瞻性指标,可帮助企业在低碳转型背景下管理风险并识别新的业务机会。随着欧盟、美国等不断强化新车碳排放法规,外部碳监管风险升高,无论是国际车企还是国内自主企业都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及早布局。对我国车企来说,不妨可以效仿沃尔沃,在企业内部引入碳定价机制,从而“透视”自身业务,并识别气候风险和机会,为未来战略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相关阅读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