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需要政策推着走,市场牵着走
中国商报记者:碳市场于今年7月上线,至今发展如何?
张军涛:早在2005年,中国便活跃在国际碳市场中,参与清洁发展机制(
CDM)的项目开发和减排量交易,为我国在碳市场方面的人才培养、
方法学及技术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中国从“十二五”起逐步重视国内低碳发展,落实国内低碳政策,我国碳市场开始蓬勃发展。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试点工作的通知》,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地
试点碳市场启动顶层设计和市场建设。截至2020年年底,地方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二氧化碳当量4.3亿吨,总计100亿元。
中国碳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在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从实践上比较和验证了各种不同政策设计的适用性,为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先把2162家火力发电企业纳入第一批的交易范围之内,其中包括纯发电企业、热电联产企业和有自备电厂的其他行业企业。截至9月30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53个交易日,配额累计成交量1764.9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达8.01亿元。
虽然现在的交易量不是很大,但是后续会有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行业将逐步被纳入交易体系中,碳市场以后会在交易方面呈现大幅增长,也会倒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碳交易需要政策推着走、市场牵着走,政策、市场手段双管齐下,推动企业提效降耗,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商报记者:中国节能协会在碳中和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张军涛:中国节能协会是1989年正式在民政部注册的节能领域的国家一级社团组织。中国节能协会一直从事于节能减碳工作,并于2015年就开始筹备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碳中和专委会),碳中和专委会2017年正式成立后,主要为各相关单位搭建开放的交流
平台,以战略研究、能力建设、标准制定、推进合作四个方面积极助推全国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目标。同时做好两个服务,一个引导,一个创新,服务好国家职能部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服务于地方政府做好碳中和一揽子解决方案;引导企业摸清自身排放“家底”,预测节能潜力,提出技改措施,科学制定减排目标,为“双碳”目标贡献企业力量。创新能耗项目评价体系,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产能的落后项目,鼓励
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
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项目,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