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速报系统支撑总量控制
从全球来看,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在于“总量控制”。如何建立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
王金南表示,在建立国家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同时,也要推动地方开展碳排放总量管理和行业开展排放总量控制。而这些总量控制制度都需要大量数据支持。比如“现在(总量是)多少,行业怎么分布的,全国怎么分布的”。“现在是9月份,你能不能告诉我,(今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排放量是多少,假如这个都告诉不了,那控制什么总量?”
基于此,王金南团队开发了一个“中国碳速报系统(CCW)碳监测技术体系”,利用间接参数进行判断,而不是简单的“用了多少煤炭”。根据速报系统,今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同期增长6.1亿吨,上升11.3%,其中能源活动排放增长5.4亿吨,上升11.5%,工业过程排放增长0.7亿吨,上升10.3%。
与此同时,大数据应用在“减污降碳”方面也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金南在现场指出:“我们也不能说因为碳达峰碳中和,就把环境改善这个任务忘掉,环境改善的任务还非常重”。“幸亏碳达峰、碳中和这个技术路线,是完全有助于我们改善环境质量,是一个完全双赢的技术路线。”
他表示,过去是单一地控制环境质量,现在需要把“碳”放进去,推进城市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双达”,情况更复杂。“这个过程需要模拟,每一个城市怎么制定减污降碳协同管理计划,这里面都需要科学的数据。”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