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科技探索
全国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但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绿色低碳科技是推动
碳中和的最重要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用能越来越多似乎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发更多的电吗?
“把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应对城市用能不断扩张的现实问题,这是上海给出的“绿色”解题思路。前不久闭幕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公司展示了一座“虚拟电厂”,它利用人工智能大脑发出指令,以数据为“燃料”、用商业楼宇当“机组”、靠物联网当“机房”,在无形中产出了实实在在的绿色电能。
想象一下,当城市用电出现高峰的时候,其实还有不少商业楼宇内有暂时不用的空调主机、无人搭乘的电梯、暂时停运的车库照明等,把电网中许多分散的电力负荷整合起来,聚沙成塔,变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可控制的负荷资源,通过这座“看不见的电厂”,既能“削峰填谷”调配电力资源,又能助力节能减碳。
国网上海电力工作人员介绍,这座“虚拟电厂”背后依靠的就是人工智能大脑对用户数据的计算,在此前的一次行动中,不到两天时间,“虚拟电厂”就累计调节56.2万千瓦的电网负荷,减少碳排放约336吨。
除了供应端的“黑科技”,在用户端,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选择上海作为其绿色低碳转型的探索实践地。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建立了12个“零碳工厂”,其中有6个都在上海:工厂通过光伏发电等方式,增加
清洁能源发电占比;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与灵活性,减少浪费;使用可生物降解的绿色环保材料,践行循环经济……企业还定下自己的“双碳”目标,公司运营层面要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
前不久,上海市科委发布了一份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申报指南,其中一个专项主题就是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这也是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低碳科技攻关布局。未来,期待有更多的“黑科技”涌现,助力“双碳”步伐跨步向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