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帮你计算蚂蚁森林绿色能量的公司,未来10年想为全球减少50亿吨碳排放

文章来源:界面李彪2021-07-13 09:45

自中国去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承诺,全国两会正式将双碳目标写入报告以来,双碳概念已经超越了能源圈,成为涉及科技、金融、投资的综合议题。
 
双碳目标指的是“碳达峰”“碳中和”,即中国将在2030年以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定义,碳中和,也称为净零二氧化碳排放,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出行、生产、消费等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与二氧化碳消除量相等(绿化植树、碳捕获与封存等)。
 
因碳中和而备受关注的概念股、基金、碳交易碳管理项目活跃在多个行业。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副总裁王习斌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包括各行业的碳中和立项,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是非常明显的特征。
 
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在演讲中提到,碳中和由国家层面的目标切入,如果没有年度总量数据,行政任务分解、绩效考核,碳市场定价的形成和管理都是无解之问。
 
对于种种大趋势之下的行业走向,碳阻迹创始人晏路辉在公司十周年活动的演讲中提出,“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
 
在他看来,碳排放量可测算、可评估,把企业、个人的“碳足迹”量化成指标,碳管理才能真正落地。
 
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欧美国家虽然有领先近二十年的碳管理经验,但中国的宏观趋势推动碳中和迭代速度持续加快,“国内外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数据管理水平上。”
 
碳阻迹创立于2011年,主要面向企业做碳排放管理SaaS软件与咨询服务,旗下产品主要有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平台、最新推出的一站式碳排放管理平台碳云Ccloud、以及包含10万多条碳排放因子的数据库。目前,碳阻迹已经服务了超过1000家的客户,包括像阿里、百度、中海油等头部企业。
 
据媒体报道,2020年碳阻迹收入超过千万元,其中来自碳管理软件收费和咨询服务各占约50%。今年5月10日,公司完成5000万元的A轮融资,由高瓴领投,经纬中国跟投。
 
晏路辉在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英国一家环境咨询公司负责软件开发。这家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全球最早做碳管理的企业。他进入碳管理行业的时间节点为2009年,正值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第一次提出要减少碳排放的承诺。
 
因此,国内碳减排领域的发展动向与量化碳管理成为了他回国创业的两大初衷。
 
碳阻迹创立初期,团队曾与阿里巴巴合作,负责蚂蚁森林和菜鸟的低碳能量的场景应用开发,像蚂蚁森林经典的“绿色能量”的数值,大部分都是他们利用算法计算得出的结果。与政府机构、企业合作,定制碳排放管理软件也就成了公司实现量化“碳足迹”的发展路径。
 
晏路辉认为,对于碳中和,碳减排是前提。企业自身如果不做减排,仅靠环保项目去做后期的吸收,是不可能实现中和的。而要做到减排,首先就是要把碳排放数据化、可视化。以互联网公司为例,其八成左右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数据中心,传统制造业、金融业公司的分布则又有不同。针对特殊的场景,保证碳盘查的精确性和碳核定的精准性是量化的关键。
 
经纬中国合伙人左凌烨同样认为,如果不进行量化管理,做不到标准化、数据化,极容易变成一拥而上的炒作,把碳中和制造成一种伪概念。
 
对于企业如何制定碳中和目标,以及进一步的落地实现, 碳阻迹分别总结了CFOS法则与CERO路径。“一个企业提出碳中和,第一步是Calculating,要把自己的排放算得非常清楚,摸清自己的家底;第二步是Forecasting,需要知道业绩增长,以及要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意味着多少的成本;第三步是Overshooting,即相对国家、相对行业、相对同行、竞争对手来说,目标是有竞争力,且更具雄心的。第四步是Spreading,即实现更好的传播。”
 
有了碳中和目标之后,要通过怎样的路径去实现,即CERO路径—— C是Calculating,计算碳排放;R是Reducing,企业知道自己的排放要做碳中和,花钱种树,或者购买一些优质的减排项目实现碳中和;E是Engaging,企业不光要减少自己的排放,也需要带动商业合作伙伴共同来减少碳排放;O是Offsetting,把碳排放实现抵消,企业可以选择种树或者更加优质的减排项目实现碳中和。
 
从2013年开始,碳阻迹每年都实现了本公司的碳中和。过去十年间,碳阻迹已经为全部客户减少1亿吨的碳排放,相当于中国碳排放的1%。未来十年,他们希望能够为全球减少50亿吨碳排放,相当于中国目前碳排放的一半。
 
晏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无论中国,还是海外,虽然目前绝大多数碳相关的业务类型集中在To B  (To Business),或 To G(To Goverment)领域的产业经济上。但他相信,低碳经济必然包含消费经济,碳中和的实现势必会下沉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和个人直接相关。以蚂蚁森林为例,设计怎样的产品形态吸引C端去参与,建立更好的一种管理制度,包括激励的方式,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