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增长零碳化(2020-2030):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报告

文章来源:落基山研究所碳交易网2021-01-22 17:59

2021年1月15日,落基山研究所(RMI)联合能源转型委员会(ETC)成功举办了《电力增长零碳化(2020-2030):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报告线上发布会。来自中国和欧洲的8位资深政策专家及商业领袖围绕电力行业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技术路径、经济可行性及挑战、零碳电力的角色与贡献等话题深入交流,并与100余位参会嘉宾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文总结了发布会上8位专家的洞见观点及精彩评论,包括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Adair Turner勋爵、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英国国家电网电力系统运营主任Fintan Slye、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以及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
 
Adair Turner勋爵
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实现零碳经济的唯一途径都是大规模的绿色电气化。中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需要匹配关键的2020-2030年发展战略,即所有新增电力需求均来自零碳发电资源,“十四五”期间不再投资任何新的煤电资产。此报告分析显示,这一发展战略从技术和经济性两方面来看都可行。
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
中国通过特高压的建设,正在不断完善电力的远距离大范围调度体系,解决清洁能源与用电负荷逆向分布的问题。但与欧洲国家不同,中国的电力系统在区域互济之外,未来将越发呈现出远城市群负荷集中的特点,而分布式能源不足以满足城市群负荷的高密度增长。未来的电力系统规划也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群电力需求集中的供给要求,同时要全力实现零碳化。
Fintan Slye
英国国家电网电力系统运营主任
电力系统零碳化无疑是其它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零碳化的关键。我们可以从英国和美国等电力系统中观察到,要实现报告中所提到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是完全具有技术可行性的。英国有超过30%的发电比例来源于非水可再生能源,在某些时段甚至远高于这一比例,并且还在持续的提高。目前,我们的电力系统已经能够长达数周无煤运行,并将在2024年实现全电力系统的无煤化。实现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这些技术挑战都可以通过恰当的投资和政策来克服。
李振国
隆基股份总裁
过去十年光伏成本下降速度远超想象。在中国,实际上,今天光伏发电的技术成本已经可低至7-8分/度。由于较高的资金机会收益成本、土地等原因使得非技术成本远高于技术成本,未来政策调整将助力光伏行业的发展。
秦海岩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风电度电成本的下降不仅是造价的下降,最主要的贡献来自于发电效率的提升,风电未来持续降本空间更大。风机可靠性提升和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术应用有望带来叠加提升效应。
李政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需要能源供给和消费侧的全系统转型。在供给侧要进一步加速零碳电力资源的开发;在消费侧,需要进一步大规模提升电气化水平,充分发挥电力的引领作用,主动去共同承担其他行业的零碳化发展责任,助力其他领域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魏昭峰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
首先对电力行业是否能率先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需要全社会采取行动,共同推动能源转型。从电力产业结构看,电网的调节手段要跟上,要加大煤电的灵活性改造,积极开发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储能等配套资源的开发,才能帮助大规模风电和光伏的接入与消纳。”
陈新华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
未来由于中国在5G、新能源充电设施、数据中心、轨道交通等新基建的加速投入,电力需求还将快速增长,电力的零碳化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电源将从配网侧接入,需要加快配网的改造与改革。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在线浏览《电力增长零碳化(2020-2030):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报告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