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后的国际博弈和内部风向

文章来源:瑞洁特研究院山少爷锐评环保2021-01-22 14:25

近日,“碳中和”成了经济热词,政策、金融、工业产业、环保等领域莫不言“碳”。
这的确是各方应该有的反应。
碳中和源自《巴黎协定》,这是一项国际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新的、相对靠谱的气候协议,这项协议的落地,必然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
而我国在去年9月敲定了2060年作为碳中和目标日期,并且在近期的中央经济会议上,“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被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在此背景下,碳中和的事儿不可不关注。
气候变化历来是国内外都存有争议的话题,在国际上长期以来的状态是“争论并搁置着”,而这一次为何认真起来了?我国规划“2060年碳中和”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呢?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必要性上无需争论也不存在疑问,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长期争论不休。
世界各国携手一起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看起来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但背后尽是各国之间的博弈。
因为这其中长期充斥着鬼胎和不公,鬼胎以一些发达国家借应对气候变化之名打压发展中国家为典型,而不公则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式减少碳排放规则上的极大公平性。
在此因素下,折射人类文明之光的减排行动变成了国际博弈,发达国家恃强凌弱,发展中国家被迫应对。
依照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在减碳上的构想,不轨之心早已是昭然若揭。
为何西方热衷于在气候上动歪脑筋呢?
因为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列强霸凌他国的手段除了“地缘政治”、“国际贸易”等,气候变化是个绝好的找茬借口。
其中的逻辑很简单,不少发达国家已实现碳排放和经济脱钩,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以低端粗放的方式挣扎追赶。
早前的时候,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则基本上由强国制定,毫无公平性可言,在这类规则下发达国家自然能合理合法地存在,而发展中国家的存在就是个错误了。
中国、印度这些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受此困扰。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几乎被发达国家天天围着施压减排,一旦顺从那就是釜底抽薪的境地。
欧洲曾经提案:27个发达国家(11亿人口)拿走44%的碳排放量,剩下的55亿人分剩下的56%的碳排放量。这么算下来,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只有发达国家人均的25%,那还有个屁生存空间?
而印度更加窘迫,还有3亿人口没用上电,且电力运输的损耗率高达26%,一旦接受这样的协议,就是暗无天日的境地。
事实证明耍流氓的规则根本无法落地,所以,后来的提案逐渐开始向合理可行的方向平衡,《巴黎协定》应运而生。
客观来讲,《巴黎协定》是靠谱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能接受。
然而,那位世界第一强国的任性总统竟然接受不了,退出了协定。
理由简单粗暴,“美国优先、经济至上”。
事实上,美国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美国与西欧发达国家完全不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依然拥有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需要煤电支撑。
第一强国尚且不乐意接受一个相对合理的协定,足见此前的各种不平等气候协议是何等的不公平了。
至于《巴黎协定》,最终绝大多数国家都会加入的,因为这是历史的方向,任何国家或者个人都无法左右,否则就是倒行逆施,与人类为敌。
而美国在拜登上任后也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
碳中和是任何经济体都要过的一道坎,过去的种种构想因为存有极大的不公平性,尚可置之不顾。
而如果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下没有实现碳中和,则实有违背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届时落后的经济模式必然成为全球舆论的矛头所向,相应的国家则必陷入孤立无援的艰难处境。
落后就没有话语权,就得听别人制定规则,最终任人摆布。
所以,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会在重视碳中和这件事,更何况现在又有了时间节点。
不过,让发达国家大跌眼镜的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短几十年。
对此,我国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呢?
碳排放这事儿上,我国一直憋着一口气。
除了对外要摆脱上述西方发达国家借故施压的困境和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对内我们有极强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需要。
正如事实所表现出来的,我们的经济结构本身是需要升级的,由粗放升级到精细、由低效升级到高效、由消耗型升级到可持续型。
“碳中和”表面上看是个生态环境的概念,实质上是经济概念,核心仍然是经济结构改革,是与可持续、调结构、去产能、两山论、高质量发展这些理念一脉相承的,这其中的逻辑就是老生常谈了。
而这一次“碳中和”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敲定了“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并且把有关工作列入了今年的重点任务。
这意味着新一波的经济结构调整动作真真切切要来了。
把产业做实做强一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石油、化工、煤炭、钢铁、电力、汽车、环保、交通等行业必然是重点对象。
数据显示,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占全球总能耗的40%,石化和化工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工业总排放的20%。
电力与供热、冶金、建材、化工四大行业煤耗量依然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90%左右。
钢铁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
在十四五阶段,碳达峰行动有关工作会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在此趋势下,科技的进步和转化必然是主要抓手,而新能源是其中的一个必然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是迄今为止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底气何在?
这个目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在此期间的经验和结果就是底气所在。
所以,未来的五年、十年必将是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升级的一个阶段,而中国经济也必将打开全新的局面。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