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引起CO2浓度波动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如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也有人为的(如使用化石源CO2排放)。但目前,无论是卫星遥感技术还是地面的温室气体观测,都只能获得大气CO2浓度,无法直接获取化石源CO2相关信息。
狗尾巴草可以担当起监测二氧化碳的重任:狗尾草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会将大气CO2转化成碳水化合物存储在体内。在这个过程中,CO2的14C “信号” (碳的一种具放射性的同位素)也会被“同步记录”在狗尾草中。因此,狗尾草就掌握了其生长期内大气14CO2变化的秘密。
研究人员将城市不同区域狗尾草采集回来后,利用加速器质谱仪(AMS)分析其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14C水平,然后根据相关方程就能计算出化石源CO2的量了,从而“轻易”获取到了城区化石源CO2时空变化特征,免去了带着仪器四处奔波的辛劳。
狗尾草(学名:Setaria viridis),又名绿狗尾草、谷莠子、狗尾巴草。一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30-100厘米;叶片扁平,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形,刚毛粗糙,通常
绿色或褐黄色。同属植物常见的还有:大狗尾草(Setaria faberi)等。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