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警示◎ 全球变暖下的水资源危机

文章来源:生态经济杂志社金银雪2020-06-17 10:27

应对水资源危机的挑战

 
2020年3月22日是世界第28个世界水日,3月23日是第60个全球气象日,为了呼吁人们重视气候变化和水的关系,更加重视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危机的重大影响,2020年世界水日和气象日决定共用同一个主题:气候与水。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危机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共同关注,解决水资源危机,需要我们全人类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应对水资源危机,我们需要建立水资源的国际合作机制并继续坚定地执行《巴黎协定》中各国的减排目标和任务。为了应对全球水资源危机,联合国于2019年3月发布了主题为“不让一个人掉队”的《2019年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在研究报告中认为当前全球对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能力存在严重分散和不足。在未来,全球不同国家和区域需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水文监测和预报。其次,要建立基于联合国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分配机制,以应对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最后是要加快基本卫生设施的建立,保证全人类安全用水权的有效保障。联合国期望通过多重手段保障不同群体平等的享受水资源,以实现“没有人掉队”的长远目标。除了当下建立广泛的国际水资源合作机制外,要从根本和长远角度解决水资源危机,还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在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气候变暖是现今水资源短缺危机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量,因此,要从长远角度应对全球水资源危机,还需要世界各国回到应对气候变暖这一议题上来。《巴黎协定》是世界各国为共同应对气候变暖而签署的具有约束性的国际协定,体现了各签约国的勇气和担当。未来,需要各签约国继续努力,坚定的执行和完成各自的减排目标和责任,控制气候变暖,才能从根本和长远角度应对全球水资源危机。
我国水资源丰富,总储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300立方米,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8700立方米相比,我国实际上也是一个水资源短缺国家,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除了人均占有量少外,我国水资源还面临着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北方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但是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20%不到。此外,我国降水60%~80%集中在夏秋汛期,降水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同时,我国水污染和浪费现象也相当严重,工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偏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日渐频繁,我国水旱灾害也日趋严重。
为了提高我国应对极端气候和水资源短缺的能力,在2011年召开的中国极端气候应对战略高级圆桌会议上,我国提出了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的国家战略。对海河、辽河等地下水供水比重较高地区,开始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置换地下水开采,涵养地下水源,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在我国西北地区,加强水源区生态和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应对未来干旱和水资源短缺能力。在我国西南丰水地区,则增强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以应对极端干旱气候,提升紧急水源供应能力。除了国家层面的水资源储备战略之外,我国也在社会层面采取了多项积极有效的措施。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立法和执法工作,多方位加强了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探索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的多种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如我国2012年推出的《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2017年推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等。除在“节流”方面积极举措外,我国还加大投入,提高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工程建设。2019年由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计划经过3年努力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我国已掌握反渗透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多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稳步增长,到2017年年底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60个,日产淡水122万吨以上。
水资源危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要应对这一全球性危机,需要世界各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共同行动,担负起对人类及后世子孙的责任。
 
初审:武坤   复审:冯胜军  终审:邹悦悦
一校:保文秀   二校:王昱  三校:陈明英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