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论气候变化时,我们该从哪里开始

文章来源:北美小象君孙瑞姣2020-04-27 17:01

如果你觉得今年的冬天较往常有些暖和,那么你的感觉没有错。
 
2020年的一月成为了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141年里最热的一月。气温高于平均水平的趋势可能会持续到今年下半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研究表明,2020年将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个年份之一。讽刺的是,这五个年份就是过去的五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非洲蝗灾、澳洲大火、南极高温……近年来一次又一次的自然问题,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气候变化这一现象上。
 
为此,小象君将在今年推出气候变化专题系列文章,涵盖科学、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多角度内容。希望借由回答我们对气候变化的困惑,让读者们对这一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本文作为气候变化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想简单地跟大家聊聊,当我们谈到气候变化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 ▼ ▼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提到气候变化,许多人立刻想到的就是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效应。但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气候变化却是“全球变冷”的代名词,人们甚至一度相信新的冰河时代即将到来。在早期研究中,虽然证实了人类活动会导致气候变化,但是没有人敢确认气候变化的方向。因为工业排放的气溶胶可能会导致变冷,而温室气体排放则会导致变暖,谁占主导,在那时候还是未知。可见自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于气候变化的理解在不断地改变。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电影《后天》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变化,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当我们将视线放远,回顾人类近千年气候变迁史时,人们这样描述道:“时而盛宴,时而饥荒”,巡回往复,因为气候本就是变化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一所谓的“变化”到底含义如何?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如果气候一直是变化的,为何现在全球变暖的趋势这样值得担忧呢?
 
“自然”的气候变化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做一个科学点儿的定义,气候变化指的是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平均气候状态的改变。这段时间长度,可以短至几十年,或长达数百万年,取决于研究目的和讨论语境。风和洋流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传递至地球每一个角落,并与热量散失维持平衡,形成气候。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气候变化。
 
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行星大厅里,一面互动式气候变化展示墙令人瞩目 ©Brittainy Newman/The New York Times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大气、水、冰盖、陆地和生物都被涵盖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气候。举几个例子,海水中繁荣的浮游植物可以终止5500万年前的高温,极地冰盖向南扩张可以导致全球气候变冷。这种相互作用带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存在数年至数百年。
 
海洋浮游植物的剧增,可能是5500万年前地表温度得以降低的原因 ©Wim Van Egmond / SCIENCE PHOTO LIBRARY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气候状态的改变,有时候也是周期性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El Niño-La Niña)可能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种。和长期平均状态相比,厄尔尼诺意味着较高的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和西太平洋的海面气压,而拉尼娜则反之。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出现时,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极端天气情况。强厄尔尼诺现象时,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或南迁,赖以生存的其他物种也大量死亡,整个海滩仿佛一场末日灾难。而拉尼娜的出现也经常伴随着北大西洋异常活跃的飓风。这种气候状态改变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甚至与人类贸易的繁荣衰退联系在一起。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拉尼娜带来的寒流让2010-2011年成为太平洋东海岸捕鱼爱好者们丰收的一年,他们高呼:“我们会想念你的,拉尼娜!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不断变化的太阳辐射也影响着气候。太阳周期一般为11年,虽然一个周期内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总量变化可能只有0.1%,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波及甚广。在太阳活动高峰期和随后的一到两年间,辐射增加带来的全球水文循环的热力学响应,被大气和海洋的共同作用进一步放大,其影响远比单纯的赤道太平洋海平面升温来得要广泛。
 
太阳活动周期。图片示意不同的太阳活动强度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NASA
 
除了有迹可循的太阳周期影响外,全球气候也可能遭遇黑天鹅,火山喷发便是其中一种。1991年6月15日,沉寂了600多年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在菲律宾历史上留下无法退却的伤痕。浓灰混合雨水砸落在屋顶,本该晴朗的天空却是漆黑的。大量滚烫的火山灰和碎石沿着山峦咆哮,200米厚的沉积物顷刻间填满了山谷。整个喷发过程喷射出5立方公里的物质,产生的灰云上升至35千米高空,细灰甚至降落在了印度洋的另一头。在随后的一年中,数百万吨二氧化硫进入平流层参与循环,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全球温度因此降低了0.5度。可见,太平洋角落一座火山的喷发,足以在一两年内影响全球气候状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产生的灰烬 ©Alberto Garcia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气候变化概念的转变
 
气候是可变的,并且从地球诞生以来一直在变化。但如今大部分时候,当我们在谈论气候变化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这其实是随着科学进步,对气候和人类影响的深入理解后,带来的概念转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气候可变性(climate variability)和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含义相似,都是指气候状态的改变。70年代时,人们用了一个保守的词汇来描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无意造成的气候改变(Inadvertent climate modification)”,准确反映了当时有限的科学探索。
 
推特上有人呼吁,请不要再使用“无意造成的气候改变”一词了。Walter Orr Roberts 在1963年就指出飞机的航迹可能使气候改变。多少年过去了,飞机的航行仍然照旧,去他妈的“无意改变”吧!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1975年,Wallace Broecker 发表论文《气候变化:我们是否处在全球变暖的边缘》,被认为是 “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作为科学名词诞生的标志。
 
1979年,美国气象学家 Jule Charney 在一篇关于二氧化碳对气候影响的决定性研究中摒弃了“无意造成的气候改变”的用法,她在提到地球表面温度变化时使用 Broecker 的全球变暖一词,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其他变化时,则使用了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一词。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从这以后,气候可变性和气候变化的指向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将气候变化定义为“在一段时间内观测到的,直接或间接由人类活动造成,在自然气候可变性之外的全球大气变化”,这一定义将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气候改变做出了区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我们的焦虑从何而来
 
人类活动带来的改变,远比太阳和火山都要剧烈。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荒野不停地生长,火山地震仍在重塑地貌。但相对于人类社会,自生自灭的“自然”,已经成为历史。农业生产,城市建设,能源开采,人类活动下的地表变动次数是自然进程下的30倍之多。
 
人与自然不再是二元对立的两个概念,科技对自然的改变使得人类已经成为新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告别“全新世”走向“人类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妇女从印度贾坎德邦的一座露天矿中运煤,造成原有土壤结构改变, 地表植被消失, 而形成的土地挖损和排土场景观与原始地貌无疑存在巨大的差异。©Kuni Takahashi/Getty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产生的重要外因。观测和模拟分析表明,仅自然力,比如太阳辐射或火山喷发带来的效应,无法解释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全球变暖趋势,而人类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工业生产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土地资源使用和大面积森林砍伐都是温室效应的成因。
 
人们发现,温室气体,特别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太阳辐射 (红色),火山变化(棕色),和自然扰动(绿色)无法解释目前的变暖趋势(灰色)。而人类活动(蓝色)带来的影响与目前变暖趋势最为吻合。 ©USGCRP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如果我们将人类存在以来的气候状态作为平均标准来看的话,自工业时代至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远远超过了气候系统近百万年的波动范围。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将气候状态推出了长期以来的波动范围,而带来的诸多影响还是未知的。毫无疑问,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人类在将地球气候一步步推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
 
图片显示至今80万年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变化。可见1950年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虽然一直变动,但具有一定周期性,并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量远远超过气候史上的正常波动水平©NASA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小象君气候变化专题系列
 
面对气候变化,没有人是一个孤岛。“大公司、小公司、国家、国际组织和个人需要一起合作”,不久前决定出资100亿美元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环保基金的亚马逊总裁 Jeff Bezos 这样说到,“气候变化是对我们星球的最大威胁,我想与其他人一起努力,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方法”。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我们的生存需要耕作、生产和贸易,我们同时也需要旅行、为贸易旅行、为探索旅行、也为娱乐旅行。这些必须的行为都会加剧温室气体排放。
 
气候变化是威胁也是机遇,适应气候变化并不意味着必须回到石器时代,我们改变不了行为,但我们可以改变行为的方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希望小象君气候变化专题系列,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变化的深刻探讨,如果关于气候变化你也有话想说,欢迎投稿~
 
参考文献: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Todd, M. C., Washington, R., Cheke, R. A., & Kniveton, D. (2002). Brown locust outbreaks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in southern Africa.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39*(1), 31-42.
 
Ruddiman, W. F. (2001). *Earth's climate: past and future*. Macmillan.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Gueymard, C. A. (2004). The sun’s total and spectral irradiance for solar energy applications and solar radiation models. *Solar energy*, *76*(4), 423-453.
 
Labitzke, K., & Matthes, K. (2003). Eleven-year solar cycle variations in the atmosphere: observations, mechanisms and models. The Holocene, 13(3), 311-317.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Misios, S., Gray, L. J., Knudsen, M. F., Karoff, C., Schmidt, H., & Haigh, J. D. (2019). Slowdown of the Walker circulation at solar cycle maximu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15), 7186-7191.
 
Cruz, G. de la. (n.d.). Looking back: When Mount Pinatubo blew its top.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appler.com/move-ph/issues/disasters/96424-1991-mount-pinatubo-eruption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Shenon, P. (1991, June 18). Volcano's Refugees Describe Horror of Ash and Mudslid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1991/06/18/world/volcano-s-refugees-describe-horror-of-ash-and-mudslides.html
 
Weise, K. (2020, February 17). Jeff Bezos Commits $10 Billio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20/02/17/technology/jeff-bezos-climate-change-earth-fund.html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