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践行与理论特色解析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学报黄永鹏 庞云丽2020-04-20 09:30

  内容提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方略的内外融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理论与实践的聚合体倡导建立全球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着眼于时代大趋势,始终以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坚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推动全方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化体现,是中国梦的全球延伸,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及认可。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 传统文化 全球治理
 
  作者简介:黄永鹏(1967- ),男,湖南郴州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庞云丽(1977- ),女,陕西西安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治理和对外交往的新境界,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类发展理念与践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特色国际话语权的重大尝试,具有厚重的历史根基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又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国际理念层面的深刻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面临人类发展和未来前途命运的重大思考时的伟大胸襟和长远眼光。
 
  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2013年4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旨演讲中首次明确倡议“应该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的国际关系理念。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4],从而深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人正积极践行着通过“一带一路”努力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到亚洲命运共同体直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经历了从最初的政治主张到逐渐落地生根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具体行动的过程。
 
  中国坚信“合作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5],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宗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中;[6]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决议强调,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推进地区合作,以有效促进阿富汗及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的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标志着这一理念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的视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发展理念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和大胆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发展理念。2017年10月发布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在实践层面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专注于集中力量巩固国内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力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和平的周边和国际环境。同时,又坚持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摒弃零和思维,努力走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是要建立单一标准的超组织,而是从整体利益出发,高屋建瓴地认识到各国的差异性和世界的多极化,主张通过多种文明和国家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融合实现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平等性、共赢性、包容性的中国方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信任,人们期待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建立各国间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彼此包容、文明多样、共同发展的世界新秩序。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命题。“天人合一”的观点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成为一个朴素的哲学思想体系,经历代思想家阐析,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和处理人与外界关系的主导思想。[9]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相互对应、相互联系。[10]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不管自愿与否,全人类无疑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往,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发展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古代先哲“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一致性,两者都强调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既千年一脉、又继承发展,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为中国怎样和世界相处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只有一种观点、一个声音。“和实生物、同则不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11]中国特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认世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世界的统一性,其实质就是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具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实行不同社会制度、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在求同存异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在涉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等根本问题上做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荣辱与共。自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这之后,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国际多个重要场合不断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所倡导的共同体范围从国家到地区再到世界,涉及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通过不断的理论完善和实践检验,中国特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内涵上不断丰富,在实现路径上不断深入,而且在内容与表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12]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和谐共生、融通发展精神。[1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4]以和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终而演化为新形势下中国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渊源。现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论与实践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中国自身的前途命运同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经验,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让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体系在新时代重新大放异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坚持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高瞻远瞩地把这些新理念、新战略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层次鲜明、内容科学、逻辑严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引领着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享共建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4]习近平主席的阐述不仅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而且指明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总路径。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涉及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即在国际安全上坚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在国际政治上致力“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世界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在各国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在世界生态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全世界建立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进一步的概括和升华。
 
  立足于鲜活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把周边、地区和双边三个层次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开辟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第一,周边是我国安全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外交实践来说具有优先性。
 
  第二,地区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特殊地位,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节点。打造中国与特定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的先导和示范作用。比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倡导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第三,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中国通过与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为打造中国与特定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奠定良好的范例。“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几年的时间,切实推进了中国与泛欧亚大陆陆地、沿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有力推动了当代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特色新时代的全球治理主张与施行 
 
  当今世界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历史当口。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不断推进、世界多极化不断形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紧密,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另一方面,20世纪末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乏力,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疫情、气候变化等威胁持续蔓延,世界各国的发展面临重重危机和挑战。一段时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政策内顾倾向加重,跨境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曾经主张经济全球化的美国不仅反对多边贸易体系,而且主张以“美国主义”代替“全球主义”[15];曾经区域一体化典范的欧盟也遭遇了英国的“硬脱欧”,经济全球化逆流涌动,世界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与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却一枝独秀,生机盎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聚焦到中国,试图探寻中国道路秘诀,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16];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世纪末世界性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复苏,综合国力稳步攀升;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演讲时提出“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7]。为此,中国启动了“一带一路”倡议并将其付诸实施运作,为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动力。“未来5年,中国需要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也将持续较快增长,我们正大力推动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所有这些举措都将为本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2]一带一路建设为创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中国方案,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并取得重大进展。
 
  为了开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为之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在世界经济、金融治理方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国家间合作的新理念、新模式,以及全新的世界金融合作与交流机制,推动了区域治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在全球发展治理方面,中国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愿望。助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并且积极参与身体力行:中国是第一批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的国家;中国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十三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向世界承诺在2030年实现减排65%的目标等等。[18]在全球安全治理方面,中国坚决支持政治谈判,反对以武力解决热点问题。在叙利亚问题、南海问题、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中国均支持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中国发起和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建立起了高级完善的安全合作机制和相应的法制化体系。除此以外,中国在反恐、贸易、民生等方面都为国际社会树立起了善意与协调的国际合作新风尚。
 
  21世纪的人类社会,随着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全球治理体制和格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正在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全球治理,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的那样:“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式;要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要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要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19]从中国近年在国际社会上的表现明显可以看出,中国的角色正在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中国正在积极为全球治理体制改革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正在为打造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梦和世界梦的联通及其现实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20]中国梦最大的亮点是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继续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同理,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梦的实现也将为世界的共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改革和创新,在国际上享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行对外开放,坚持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改革开放道路;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谋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21],拓展中国开放发展的新空间、新潜力,努力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
 
  第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主动融入世界的同时也在为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担负应尽的责任,发挥着日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将中国发展转变成为世界机遇。”[4]而正在积极推进和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的发展与相关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给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而且创新和完善了全球治理机制,促进了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
 
  第三,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梦的实现与世界的和平发展紧密相连、互为机遇。和平与发展,不仅继续是21世纪的主题,而且始终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国梦是和平之梦、和谐之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富强安宁梦是相连相通的。因为中国人明白,唯有中外和谐、天下一体、共荣齐富,才可以雍容地进出和取舍于天下,实现长治久安;一体两面同理存在的是没有世界梦就没有中国梦。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同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带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公的大胸怀、大担当、大作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路树立起一座高矗的灯塔,为世界和平和全人类的发展点亮一盏不灭的指路明灯。
 
  原文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2]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N].人民日报,2013-04-07(01).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01).
 
  [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01).
 
  [5]习近平.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9-29(02).
 
  [6]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2-11(01).
 
  [7]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多项决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3-27(01).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网,2017-10-19.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0]臧守虎.《易经》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习得·天下篇[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29/c64387-25078300.html.
 
  [12]叶小文.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N].光明日报,2014-09-24,(01).
 
  [13]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4][南宋]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5]于培伟.经济全球化:得失续变与应对之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7(01).
 
  [16]李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12.
 
  [17]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01).
 
  [18]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01,(01).
 
  [19]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7,(01).
 
  [20]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6-8页.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