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于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为我国经济转型与全球经济增长增添了诸多变数。随着疫情持续发酵,全国各地的生产生活普遍遭受较大冲击,对今年一季度经济影响难以忽视。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仍具有强大韧性,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以及调控政策的出台,疫情影响有望在短期内消解,经济重新恢复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从疫情全球爆发的现状来看,作为中国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园区应如何应对此次疫情对经济发展和产业格局带来的挑战与变化,转“危”为“机”?
危:园区已或将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需求侧:消费、投资与进出口面临负面冲击
受疫情影响,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均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负面冲击,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在政策对冲下有望消解大部分影响。
在消费方面,消费总量在疫情严重时期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但部分领域消费特别是线上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由于居家隔离等措施的出台,总量会有所上升。住宿、餐饮等消费也难以在疫情过后获得等量补充。
在投资方面,短期投资会受到抑制,而疫情对长期投资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预期。在生产和需求下行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会面临现金流枯竭、资金回笼困难等问题,融资需求增加将抬高融资成本并抑制投资。
在进出口方面,疫情对外贸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生产能否及时开工、外贸订单能否按时完成。总的来说,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疫情对外贸的影响主要在短期。
二、供给侧:工业生产推后,冲击的产业链传导需关注
从区域影响来看,以武汉为中心的周边城市群受本次疫情冲击严重。一方面,湖北及周边地区生产停滞和消费抑制情况更严峻且持续更长时间,直接冲击较大;另一方面,一个地区的经济波动也会通过产业链向其他地区传导,若以人口迁移来反映地区间经济联系,受产业链传导冲击最严重的恰恰也是周边省份、广东以及长三角地区,而东部地区经济韧性和活力较高,因此应重点关注湖北及周边中部省份。
在全国产业链方面,本次疫情对东部经济核心区域的冲击相对有限,因此对国内产业链造成的影响较为可控,更不会出现大面积断供现象。在对全球产业链影响方面,由于我国在全球经济份额中的比重较高,全球消费品、部分中间品以及大宗商品市场在短期内都会遭受冲击。在区域产业链方面,武汉的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会对相关产业链有所波及,手机、汽车、芯片等产品供应需要给予关注。
另外,不同于2003年非典时期的产能和库存扩张阶段,当前工业企业处于库存低位,难以维持较长时间供应,而疫情后恢复生产也会从产业链上游企业开始,下游企业则会在一段时期内面临上游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
长期来看,我国将逐步消解疫情的负面冲击,经济会恢复到稳定增长路径。
总体而言,疫情冲击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将会造成需求进一步疲软,一季度经济必然会遭受较大打击,二季度经济受疫情尾期影响而恢复缓慢,预计更为强劲的反弹会发生在下半年,但实际运行水平仍需综合考虑疫情发展情况、政策调控力度和全球经济
走势。
三、产业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第二产业需固链协同,第三产业格局面临革新
新冠疫情对于制造业影响主要在短期,但对重点疫区的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本次疫情高发地区,往往为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较好、交通便利、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地区,这与制造业的布局偏好存在相似性,且我国产业集中度逐渐提升,因此新冠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可能被产业链放大。从微观企业角度来看,中小微企业受冲击程度可能更大。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风险还可能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传导,引发局部性危机。
从产业结构看,本次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将最为显著,批发零售、旅游、餐饮、住宿、电影等产业在一季度将会受到明显负面影响,而数字科技、网络服务、大健康产业等新业态和新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释放新动能,分阶段抓机遇高质量发展
一、短期行业机遇
相关防疫抗疫物资需求暴增。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或将有限,后期随着市场供给能力的进一步释放,市场供需将处于长期相对平衡的状态。
互联网相关服务业机遇显现。疫情期间,随着“宅经济”需求激增,线上获客方式将对传统获客方式形成加速替代,进一步引致三农对互联网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下沉”市场成为趋势,将对在线教育、在线娱乐和在线办公带来机遇。
二、长期发展机遇
IT技术催生行业进一步变革。本次疫情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教育、生产零售以及企业管理等相关行业,进一步打开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并维持长期利好。
医疗健康行业加速形成新服务模式。IT技术更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医疗保健等方面,带动医疗系统的信息化改造。此外,医疗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将成为趋势。
互联网教育迎来发展契机。经过本次疫情影响,知识付费
平台将加快资源整合,推出更加贴合消费趋势的产品设计和运营模式,创造新的增长点。
远程办公带动管理结构的变化。从长期来看,为满足各类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能够在科学的管理体系下实现多点协同的办公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零售显现高光。无人零售、无人餐饮等新零售在疫情防范中发挥出了优势,疫情管控使零售业态向社区便利和新连锁经营模式发展,带来了非互联网领域的进一步重构。
转“危”为“机”,这些还需注意
“
新基建”不仅是发展趋势也是基础保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发挥新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以及城市公共服务管理、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与扩大内需相结合: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开展“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将围绕产业链快速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将创新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产业链固链协同需关注“专精特新”:近日工信部发函指出,要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贸协同,聚焦重点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精准对接,金融纾困,维护产业链稳定。
提高品质消费,发展民族品牌:近日23部门联合发文《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也指出,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发展消费中心城市,加强基础设施物流互联互通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
参考文章来源:中国智库、中国发展观察、央视财经、工信微报等。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